2022年6月12日星期日

2022年5月份月報 - 換馬買入更多Tesla

[今個月遲了出月報, 並非因為有太多內容要分享, 而是因為太忙碌、身心亦疲累, 所以一直未有時間寫blog, 亦因此雖然在6月3日已寫了部份, 但筆者亦選擇重寫, 以更新現時portfolio & YTD return] 

一句話就可以總結今個月的月報 -- 換馬買入更多Tesla

I. 組合表現

截至2022年6月12日執筆之時,筆者組合最新持倉如下:



根據2022年6月10日IB數據,筆者組合YTD回報為-27.74%,上月YTD回報為-13.76%。同期,S&P500 回報為 -18.16%,納指-27.25%,恒指-5.56%。 現時組合槓桿水平為1.23,可承受額外40.66%的跌幅。


槓桿水平由上月1.19微升至本月1.23,但可承受跌幅則由上月57.71%大幅下調至40.66%,這主要是因為IB對Tesla 的Margin requirement較高, 近期也有再調高Tesla的Margin requirement, 所以當Tesla在組合佔比愈來愈大時, 即使槓桿比率不變, 組合的可承受跌幅也會明顯受影響。

II. 本月交易

上月份的月報筆者展示了Tesla的強大潛力,因此本月的交易邏輯只有一個,就是換馬買入更多Tesla。 這並不是說筆者不看好其他股票, 只是比較其基本面 & 估值後,  Tesla更吸引。若果Tesla維持現價, Google 下跌至 $1,000 - $1,500 水平, 筆者也不排除會賣出部份Tesla換馬Google, 但這不太可能發生。

賣出:

NVDA @ $174.12 (清倉)

MSFT @ $266.05

AAPL @ $152.84

V @ $194.65

700 @ $332 & $342 (清倉)

9988 @ $82, $81.5, $92, $96.95

GOOGL @ $2292.09, $2119.84, $2304.4, $2319, $2370.19

TSM @ $89.26


買入:

TSLA @ $800.2, $750.2, $700.2, $735, $690.71, $650.2, $721.34, $729.81, $716.01

筆者目前未有計劃"All-in" Tesla, 但不排除若果Tesla 繼續暴跌, 與其他股票比較下更吸引的話, 會進一步提高 Tesla的倉位。 不過相信對於大部份投資者來說, 筆者本金~90% 投放在Tesla 單一股票, 也與 "All-in" 分別不大。


以下內容筆者觀點極為偏頗,重申此blog 只是筆者為興趣而寫, 對自己投資的記錄, 而只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並非教科書, 重倉單一股票也絕非好示範: 

III, 為何選擇重倉買入Tesla?

聖經馬太福音13章45-46節: 「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今個月筆者剛好在主日學教授這經文, 而思考投資Tesla時, 腦海亦經常浮現這段經文。以上經文是在比喻「天國」, 一位珍珠商人一生就是為了尋覓好珍珠, 遇到一顆重價的珍珠, 不惜變賣所有, 去買這一顆珍珠, 而「天國」就是值得我們撇下所有去換取的那顆無價珍珠。

一隻Tesla 股票當然遠遠不及天國的重要 (認真)。然而, 投資者又何嘗不像這珍珠商人, 在投資生涯就是為了尋找值得長期持有的超優質資產?(當然, 變質了, 就要換馬更優質的資產)

又好像買賣人 (投資者) 尋找好珠子 (優質企業、股票),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 (超優質的企業、股票),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 (其餘持股),買了這顆珠子 (為了買入更多這股票 / 珍珠的碎片)」

而對筆者而言,在筆者的能力圈內了解手上持股後,Tesla正是筆者眼中能理解的情況下、最優質的企業和股票,在合理甚至便宜的價格下值得筆者變賣其他持股, 為了儲更多 Tesla 的股票

從注資合夥做生意的角度 (投資=老闆角度),假若筆者手上的資金只能投入參與一單生意現價的Tesla正是我最樂意投放資金的生意,除了增長潛力巨大外,Tesla這企業正在解決世界最重要的難題之一 —— Energy Transition。這才是世界真正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而不是元宇宙、或是iPhone 的規格和鏡頭愈來愈升級等。

此外,當然不得不提有Elon Musk 這位世上最出色(之一)的工程師和企業家為我工作。 不少人認為Tesla 缺乏 3M 中的Management,但筆者卻認為Tesla 擁有眾多企業中最出色(之一)的Management能力,從成本控制、上下游及原材料的控制、激勵員工的能力、直銷的經營模式、驚人的換代及進步速度等,可見一斑。


能力圈

筆者能力有限, 但筆者開始深入了解 Tesla 的基本面 & 追蹤Elon Musk的一舉一動後,筆者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去理解其他企業像Tesla 般深入「沒有能力」自己去預測其他企業未來的盈利和現金流情況如Tesla「沒有能力」去判斷 其他企業每額外投資的$1,是否用得其所、能為投資者帶來 > $1 的價值, 如Tesla

舉筆者以往的幾隻重倉股為例 -- 騰訊、阿里巴巴、Googl, 以下問題對股東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筆者沒有能力解答:

騰訊:網上看到以下資料, 騰訊2020年Q1收入 1081億, 2022年Q1收入1355億, 2年間收入增長了25%;然而,同其員工人數增長了81%、人力成本增長了94%,人均年薪維持100萬人民幣左右 (月薪8萬多人民幣, 在內地是相當高的薪酬)。

人力成本的額外投入,是否用得其所?是否能帶來ROE > 15%的回報? 會否出現薪酬過高 (=高於產出)、過多冗員的情況? 筆者無法回答

(對比Tesla,過去時間人均產出不斷上升,Tesla亦會定期裁走bottom 10%,效率欠佳、與公司發展方向不一致的員工,這亦展示出Tesla 強大的管理能力和控制成本能力 (包括Operating expense,即使Tesla 已有接近10萬員工,與騰訊相約。)

阿里:目前燒錢額外投入的新業務,例如高鑫、盒馬、大潤發等,固然有協同效應,是否用得其所、能否為股東帶來更大價值、能否帶來 ROE > 15%的回報? 阿里的雲業務是強大的增長點,但能否做到與Amazon、Microsoft等相近的利潤率/ FCF margin筆者無法回答。

(對比TeslaEV以外額外投入的新業務 (包括 Supercharging network, FSD, robotaxi, Energy Storage, 以至AI Optimus等) 都是龐大的市場,亦是世界需要解決的難題,能預見成熟後有至少10-15%以上的profit margin,而Elon Musk強大的控制成本能力 & First Principle,也能預見新業務不會有太多無謂的燒錢)

Google: Google 約有135,000員工,中位數年薪$134k USD,即月薪$86k HKD,同樣會否出現人手過剩?公司敢不敢像Tesla 在輿論下精簡人手? YouTube的商業模式非常厲害,對下廣告的商戶絕對有定價權,但subscription service 未來又有沒有加價能力?有沒有能力加價的同時,增加市場滲透率?如何阻止VPN 下收費減少的Bug? 若VPN的Bug處理後,會否因為定價過高而令市場滲透率下跌? 筆者也沒有明確答案


Dream Stock?

不少人認為Tesla是Dream Stock,筆者認為必須先搞清楚是 基本面 dream? 還是估值上 dream?

基本面dream?

一間企業未來能否成功,無需等到所有業務成熟、增長放緩才知道它已成功。正如一個學生未來會否有一番成就,在大學甚至中學階段已經可以開始判斷。更何況 Tesla 已經無需倚賴債務來發展(無負債)、已經有穩健增長和自由現金流、並已經明確列出它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發展藍圖 -- EV、FSD、Energy Storage、AI Optimus 四條S curves

有些人認為EV 只是過渡性產物,未來Hydrogen car 才是真正的趨勢,這是對行業認知不足 (能力圈)所致,除了因為Hydrogen fuel 本身並非良好的Energy storage 、 electrolysis 的效率不佳外,EV 能夠在家中充電(特別在外國)、而家庭又可以自建solar panel 提供電源。此外,隨著未來Solar power & energy storage的普及,即使未來用電量大增,未來電力的成本亦會變得相當低。而EV,亦是自動駕駛的先決條件hydrogen fuel 的battery cell 或能應付駕駛,但無法應付自動駕駛的運算能力和電耗

有些人認為未來其他車廠能推出比Tesla 更好的產品、Tesla無法保持EV龍頭地位。若果Tesla目前放慢腳步,的確其他車廠有機會catch up、甚至超越Tesla。然而,Tesla 現在仍然以驚人的速度去不斷改善其產品、優化其生態圈投資並不是找銷量的王者、而是利潤 (or 自由現金流) 的王者。哪怕未來一間車廠以性價比極高的產品、 搶佔EV市場市佔率第一 (像小米的手機),憑藉Tesla的品牌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自動駕駛技術含量,Tesla 也大概率是EV市場利潤的王者

估值面dream?

Tesla 以往的確無法估值, 但從2021年有穩定盈利 (& 現金流)開始, 已經可以開始估值。筆者多次提及, 2021年的Tesla 是價值投資者開始進場的年份。 而2022年Tesla的估值更是落地

以自由現金流倍數角度 (P/FCF) (事實上, Tesla相當優質, 賺取的盈利現金含量極高, 所以盈利也與自由現金流相近)。目前每賣一輛車, 扣除cost of good sold & operating expense後大概有$10,000 USD 的盈利 (自由現金流)即使未來EV可能降價, 但隨著FSD take rate上升、4680電池節省更多成本、新銷售車型 (Cybertruck, Semi, Roadster) 比Model 3 & Y 有更高的profit margin等,大概率能維持平均$10,000的盈利 (自由現金流)

目前$700股價的Tesla 市值約 $7,200億。

2022年:預計 140萬 delivery, 不扣除growth capex 下能帶來約 $14b USD 的自由現金流, 即預測P/FCF 約 51倍。

2023年:預計能保持有+50%增長, 即210萬delivery, 不扣除growth capex 下能帶來約 $21b USD 的自由現金流,  即 預測P/FCF 約 34倍。

2024年:預計能保持 +50%增長, 315萬 delivery, 不扣除growth capex 下能帶來約 $31.5b USD 的自由現金流,  即 預測P/FCF 約 22.8倍。

2025年:預計能保持 +50%增長, 470萬 delivery, 不扣除growth capex 下能帶來約 $47b USD 的自由現金流,  即 預測P/FCF 約 15.3倍

2025年前增長50%會否過份樂觀? 這要看產能方面,目前 

Giga Shanghai + Fremont full production產能約 150萬, 

Giga Berlin full production 50萬,

Giga Texas full production 100萬,

Giga Shanghai 已落實擴建 第2座工廠, 預計2025年前額外 45-50萬產能,

Giga Berlin 亦已開始覓地擴建, 預計能在2025年前額外 45-50萬產能,

已落實印尼會建廠, 預計能在2025年前達到第一階段 50萬產能。

Total: 在未有公布新一間Giga下, 已secure 2025年前有450萬的產能。


IV. 其他重要事件

騰訊業績

業績分析可參考唐朝文章 [按此]。

筆者點評:騰訊仍是國內互聯網企業龍頭,但三大業務 遊戲、廣告、投資業務也大受打擊,甚至是基本面的質變未來轉營 to B業務大概率能成功,但能做到多少利潤率、能否像過往般出色,筆者無能力回答。雲業務方面,比起阿里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同樣無能力回答。


阿里業績

業績分析可參考小薯兄的3篇文章 [按此]。

筆者點評:2022年是新的起點, 不要妄想阿里能短期內回到之前有二選一皇牌下的風光情況

Profit margin方面, 隨著天貓自營、高鑫、盒馬等的收入佔比逐漸提升, 可預期阿里的整體利潤率會持續下降, 直至這些新業務 & 雲業務出現拐點

早兩年達成10億國內用戶是一大亮點。而雲業務實現盈利也是亮點, 但未來能否做到與Amazon & Microsoft 相約的profit margin, 仍是未知之數, 筆者無能力回答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投資操作和記錄,可能存在嚴重個人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必須自己做功課、並為自己的投資決定負全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