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7日星期一

2022年1月份月報 - FED揭示加息縮表、各大科企公布2021業績 & 分析

今次是第一份月報,筆者刻意在2月5日這星期結束後才發布1月份月報,除了因為農曆新年較忙碌外,亦想等埋FAAMG等幾間巨企公布業績。因為數間美股科企都公布了業績,今次月報內容會比較長。

上月(31.12.2021) 持倉:

截止5.2.2022,最新組合持倉:

2022年YTD回報為 -3.72%,槓桿比率1.33


聯儲局放風多次加息及縮表

1月份的市場氣氛有極大轉變。 FED 放消息今年大機會會縮表 (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時,筆者減持了部份持股以減槓桿。原因是(以下純粹個人看法,並不一定正確):

1)今年減買債和加息都在筆者預料之內,息率從0% 加到 3.0% 我也不會對估值有太大調整,因為我本身用的25-30倍PE, 正是對應 中長線 3-4% risk free rate;

2)然而,QT卻出乎意料(本以為會是2023以後),而加息的次數也可能比預期的3-4次要多。雖然現在有過剩流動性,銀行隔夜逆回購規模達1.9萬億美元(有追看 匯君兄 就知我講咩)。如果QT 規模 <= $1.9萬,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或許無想象中大,但現階段未知QT規模,市場的波動性可預見會增加。對於無槓桿的人(持股<=100%)影響不太大,因為我們無法time the market,以優質股應對通漲和加息仍然遠勝現金。然而,對於使用槓桿的人(包括筆者),短線的波動性大增可帶來斬倉風險(註:筆者的組合能承受50%左右的跌幅)

3) 因此,筆者在消息公布後,也減持了部份持股,一方面減槓桿,另一方面保留子彈,一旦優質股的股價回落時,有能力選擇增持更多;若果股價沒有回落而是繼續上升,滿倉的組合 (>100%) 也沒有捐失,只是賺少了。再次強調,筆者的做法並非嘗試Time the market,而是預早做好風險管理,prepare for the worst。(註:筆者自2020年3月開始,沒有為組合投入任何新增資金。並非在囤積現金,而是家庭開支太大每月都是月光族...)


個股點評 & 本月交易

1) Tesla (TSLA)

Tesla Q4業績如預期般亮麗。然而,重點是電話會上Elon Musk提及的内容,其中幾項包括:
-Tesla現時沒有再working on $25,000 car
-Tesla 2024年前不會再走減價策略
-2022年好大機會FSD 會成熟 (Elon Musk往往過份進取和樂觀,筆者心中的時間表是2025年)
-FSD成熟後,automonous car這"asset" (資產)的價值會大幅提升,大部份人都沒有重視/低估了其價值
-Optimus Humanoid Robot 有機會才是 Tesla 的end-product, 也是Tesla 2022年最重要的product development,未來Tesla bot 有機會替代labour成為世界經濟的foundation,有助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及令人類無需做厭惡性工作
(很宏大但很遙遠的夢想!以Tesla目前的技術、加上Tesla如果在如此早期就開始重點發展人型robot,Tesla的確有機會是最早成功研發 general-use 的人型robot!)
(註:specific-use 的robot (不論是否人型) 很多公司一早已投入研發,但general-use的人型robot,Tesla可能會是最早、投入最大量資源研發的一間公司)
-2022年不會有新的量產車型推出 (預計Cybertruck 的量產工序仍有困難,最快2023年有望量產)
-2022年尾會尋找地方宣布起 "多於一間" Gigafactory
-Dojo 未來有機會賣比其他公司做AI training (有機會衝擊 Nvidia的 GPU地位?)

對於Elon Musk提出的內容,筆者是充滿驚喜、也是偏向正面的,Tesla bot的發展比預期更早(但預計也要2030年後才會看到較大progress),upside potential 會更大(成功的話可以大10倍以上)但同時不確定性 (Dream)更多

筆者有兩個感想:
1) Tesla雖然已是世界市值頭幾名的公司,但正如副CEO朱曉彤所講,Tesla仍是一間初創公司, 發展的方向都不斷調整緊;
2) 雖然筆者都覺得Elon Musk 常常dream "too big", 亦覺得好多野最終可能會delay / 沒有實現, 不過另一方面又會想, 呢啲 "Big dream", 暫時世上除左Elon Musk, 又真係冇乜邊個有機會實現到。如果單靠EV 業務 & FSD 已足夠撐起現時估值,咁有時額外dream 下,都唔係壞事

交易方面,筆者在FED放風QT後,以$1047.54 賣了部份Tesla以減槓桿,並計劃若果股價回調,會分3注買回、每跌5%一注,若果股價沒有回調,買唔返都冇所謂。
(註:Tesla 在$1000以下才開始對筆者有吸引力。可重溫筆者的blog文,2022年對Tesla 的估值為 $586.5 - $1173。 如果實現very bull case, 2022的估值可高達 $1500左右。正因為Tesla 仍在合理區範圍內,筆者不會大幅減持,只會小部份減持以減槓桿。)

賣出 @ $1047.54

買入 @ $987、$938、$891 (計劃買回的三注,每跌5%一注);

由於股價繼續回調,筆者繼續增持至最高30%的持倉:

買入 @ $846.5、$804.2 (同樣每跌5%一注)。


2) 阿里巴巴 (9988.HK)

筆者本月將騰訊的部份持倉換馬阿里巴巴,詳情見另一篇Blog文 (按此)

騰訊 賣出 @ $442.4;

阿里巴巴 買入 @ $119.0

筆者預期阿里巴巴電商業務會平穩增長,主要是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且不會像Amazon & 京東 的自營電商般受供應鍊問題嚴重影響盈利 & 自由現金流(甚至虧損)。而阿里的雲業務未來數年是極大亮點,從Microsoft、Amazon的雲業務持續增長,亦給予筆者信心。筆者已說服自己忘記之前$300的阿里,而是以現在$110 - $120 的價格看未來的投資值搏率,保守估計至少值$160~$200以上。

未來股價回升的話,筆者或會減持阿里的持倉,與其他FAAMG的持股比例相約。


3) 騰訊 (0700.HK)

筆者以往投資騰訊並非為了其遊戲業務 (雖然提供了不錯的現金流),而是看好其微信及投資業務。反壟斷及共富政策下,騰訊的投資業務邏輯出現改變,雖然仍會將資金投資初創企業、減持較成熟企業,但相信會減少了投資互聯網/平台企業,亦難以利用以往的閉環生態 & 流量優勢短時間內孕育像 拼多多 這類互聯網/平台獨角獸。騰訊的投資業務或會從以前 「成為培植搖錢樹的土壤、透過投資涉足自己的短板」變為「普通、但國內仍首屈一指的創投、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未來騰訊或能保持平穩增長,但不及阿里巴巴的雲業務亮眼。因此,筆者下調了騰訊的估值、降低了其持股比例、將部份資金換馬了阿里巴巴。

此外,Meta (FB) 發表Q4業績後,股價暴跌了25%,動態市盈率 (PE TTM) 17倍,比騰訊更便宜,與阿里巴巴相約

Meta 和騰訊兩者雖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騰訊同時是最大的遊戲公司、音樂公司、文學公司、亦有龐大的投資業務),但也有相近地方 (兩者同是通訊軟件/社交平台,騰訊約13億用家,而Facebook在世界各地有29億active users)。

Meta 單靠廣告業務盈利已是整間騰訊的1.5倍騰訊的吸引力頓時大減,

筆者因此進一步減持了騰訊至14.58%的持倉,未來預計會減持至10%與Apple & Microsoft相約。

(註:Apple & Microsoft 是更優質的企業,只是騰訊在估值上比較便宜,值搏率相對較高。)

賣出 @  $463.4 & $478.4 (由於派發了$13的京東實物股票,相等於上月的 $476.4 & $491.4)。


4) Meta (FB)

承上文,Meta現時的估值只有TTM PE 17倍,表面上非常便宜。市場其中一個擔心是 Tiktok (抖音) 短視頻帶來的重大威脅。這方面,筆者的看法如下:

首先要分清楚廣告的分別。Meta 和 Google 雖然同屬廣告公司,但性質上卻不同。 Meta 與 Tiktok 主要是 Display Ads,透過豐富內容吸引顧客注意。落廣告的商戶是主動方、而顧客是被動方,透過廣告製造本來沒有的Demand;而Google 則主要是 Search Ads (也有部份Display Ads,例如網頁的banner ads, youtube的廣告等),顧客透過keywords 尋找合適的商品,落廣告的商戶是被動方,顧客才是主動方,在search keywords時,顧客本身已有Demand,只是心裡未必有特定產品/牌子,而廣告可影響該顧客的決定。

Display Ads 需要找到針對性的客戶群,了解 & 追蹤他們平日的喜好、熱搜、談話內容等,才能提高廣告的效益,這亦牽涉了顧客的私隱權。而Apple IOS14 的privacy change 正正揑住Facebook條頸,大大降低了其廣告效益,卻對Google的影響不大,因為顧客在Google 的Search Engine 是主動搜尋keywords。Google的護城河比Facebook深,亦比Meta這企業優質,無容置疑

(註:作為用家,廣告雖然影響用戶體驗,但筆者作為股東並不討厭廣告公司,亦不會因為一間公司的盈利主要來自廣告業務而抗拒。因為商業世界需要廣告,廣告亦幫助顧客找到自己合適 & 喜歡的產品 & 服務 —— 雖然不少廣告是誇大而失實的)

然而,Display Ads 仍是必需的存在有些產品或服務,差異性比較大、並非必需品,本身就是需要Display Ads 而非 Search Ads 以吸引顧客

而Tiktok的短視頻雖然有優勝之處,但針對的顧客可能不夠廣泛熱潮持續時間亦比較短製作成本更大內容也較難reusable

相反,Facebook 及 Instagram 的Display Ads (主要是圖片 & 文字) 在上述數點仍有優勝之處,而部份廣告本身就是圖片&文字更加合適 (Tiktok及Facebook的廣告優劣比較,可按此參考此youtube link)。

Digital Ads 的市場很大,Meta 在Display Ads 可能被 Tiktok 大幅搶市佔率,但Facebook 與Instagram 仍然非常賺錢 ,難以被競爭對手取替 (Tiktok, Twitter, Snapchat, etc...),仍然有海量用家、廣告業務上仍然有定價權。

然而,筆者認為Meta存在三大隱憂

1. 元宇宙Metaverse 的加大投入,未來數年可能大幅影響盈利和自由現金流,甚至令盈利下跌而非增長。目前元宇宙仍是一個Dream,元宇宙在商用層面及遊戲層面可能有不錯發展,但筆者目前仍相當質疑元宇宙的社交層面應用、亦不認為在元宇宙meeting 會比實體/Zoom/Team優勝;

2.  Instagram的潛在分拆才是最大風險。 Instagram 是Meta 非常重要的資產,比Facebook更深受時下年輕人喜愛。近日Meta一單反壟斷案上訴失敗,worst case 是Meta 有機會要分拆Instagram & WhatsApp,這是極大風險,甚至比Tiktok的威脅更可怕。然而,正常應該唔會去到咁惡劣,最多罰下錢/將來類似收購有難度/要改動一下平台細則&條款以幫助市場競爭;

3. Meta 管理層的能力相對其他科網巨企比較遜色。Meta 嘗試過發展不同業務,但至今只有收購Instagram 是比較成功,WhatsApp收購至今仍然無法實現任何現金流或盈利,受反壟斷監管上升下,相信不會有下一間 "Instagram" 會被Meta收購。如何令Instagram在時下及未來年輕人間繼續受歡迎,以及發展第二條S Curve,是重大挑戰 (元宇宙真會成功嗎?)

無論如何,Meta 的護城河雖然比Apple, Amazon, Google, Microsoft 遜色不少,但仍是賺錢能力非常強的公司 (Both 盈利 & 自由現金流)。現時TTM PE 17倍,若將盈利全數當作股息派出(或進行回購),股息率高達 100 / 17 ~ 5.88%。當然,未來因著元宇宙的加大投入 & 市佔率受Tiktok搶佔,盈利有機會增長大幅放緩、甚至下跌。今年的TTM 17倍PE,出年可能會變成20、甚至22倍。而平穩增長的Google (TTM PE約25倍) 則明顯是比FB更優的選擇。

基於以上數點,撈底Meta需要非常小心,也需要控制注碼。筆者也有在FB暴跌後象徵式增持了小部份,目標持股比例不高於 5 - 8%。

買入 @ $238.66


5) Apple (AAPL)

公布業績前,Apple 的估值偏貴,筆者也減持了部份持股以減槓桿。

公布業績後,業績亮麗,超越分析師預期。然而,筆者仍對Apple 未來的增長維持保守 & 謹慎態度。Apple 加大 Apple Car & AR/VR設備的投入,或會影響未來盈利及自由現金流,而這兩項發展前景筆者有保留。現價$172.5 買入未必能帶來15%的要求年回報,筆者會待股價回落至$150左右水平才考慮分注增持,至最高10%持倉。

賣出 @ $171.54 & $160.76 (公布業績前)


6) Microsoft (MSFT)

Microsoft 的Q4業績不錯,扣除匯率影響後,EPS約$2.03,估值維持 $243.6 ~ $270。現價買入無法佔市場便宜、帶來15%的要求年回報。筆者會待股價回落至$270左右水平才考慮分注增持,至最高10%持倉。

按計劃買入 @ $284.8 & $270.0 (公布業績前)


7) TSM

筆者在$125.43減持了部份以減槓桿,主因是半導體行業不在筆者能力圈 + 這行業需要不斷投入大量CAPEX 以維持龍頭競爭力,持股比例想要維持約5%水平。若果在能力圈的話,TSM算是平穩帶來~15%增長的優質企業。維持2022年底估值 $127.8 ~ $153.4。


8) Google

在FAAMG都公布了業績後,考慮現時估值水平、確定性及未來增長,Google在5間企業中明顯是相對出色。
Google Search 維持32.5%的驚人增長,Youtube廣告的增長雖然看似放緩,只有25.4%,但這部份沒有考慮 Youtube Premium subscription 的收入。Youtube Ads 的business model 本來就是肯比錢的訂閱premium、唔肯比錢的人就睇廣告,所以兩者不可分割。包含Youtube Premium subscription 的 Google Service Q4增長為36%,因此Youtube的增長仍然相當驚人。

事實上,筆者認為只要Google 能保持 15%+ 的收入 & 盈利 & 自由現金流增長,就已經值 25-30倍的forward P/E。

而Google 的雲業務、AI能力、Waymo 自動駕駛等,仍有潛在的盈利變現能力。

因此,筆者將Google的理想持股比例由 20% 上調至 25%

買入 @ $2532.47 (業績前) & $2875.0 (在AMZN公布業績後)


9) Amazon (AMZN)

Amazon Q4盈利增長98%,但其中大部份內自投資Rivian的賬面盈利,需要扣除。

扣除後Q4 EPS 只有 $8,按收市價 $3,152.8,Forward P/E 為 $3,152.8 / $8 / 4Q = 98.5倍。

Amazon的電商業務大受供應鍊及人力資源成本大增影響,造成虧損,拖累整間企業的核心盈利及自由現金流皆暴跌,而供應鍊及人力成本高企的問題預計2022年仍未見解決。

然而,Amazon 的AWS業務和廣告業務非常亮眼。雲業務市佔第一的AWS增長40%,經營利潤增長48%、廣告業務增長33%。廣告業務收入超越Youtube 廣告收入 (未計Youtube Premium部份)。

Dave Lee在其youtube頻道就指出,現時Amazon 市值$1.6 trillion,但單是AWS業務的operating income 給予 50倍 multiple,AWS業務的valuation已值 $1 trillion。

這大概就是Amazon在業績後暴升13%的原因,電商業務的差表現早已預期,而AWS業務和廣告業務遠超預期。

現時投資Amazon,主要就是投資其AWS及廣告業務,同時預計隨供應鍊問題緩和後,電商業務的盈利和自由現金流能回復正常水平。

然而,筆者認為現時估值下,Google的確定性更高,比起Amazon更吸引。因此筆者在業績後賣出了手上僅存的1股AMZN,換馬GOOGL。筆者會繼續密切觀察AMZN,不排除待股價回落時重新買回

賣出 @ $3286.32 (業績前) & $3136.94 (業績後)


10) Visa (V)

Visa業績亮麗。筆者太貪心,在業績前設下了 $191的限價買入盤,股價短暫回落至$195.65後就回升,未能增持。

如未來股價回落至$200 - $210左右水平,筆者會考慮增持。


11) Nvidia (NVDA)

象徵式在 $220.52 增持了一股。


12) 新鴻基地產 (0016.HK)

這本來就是短暫停泊資金,因應美股下跌,在$95.2減持換馬美股。


13) 京東 (9618.HK)

由於騰訊派發了京東實物股票,令京東持股比例上升,而筆者偏好阿里多於京東,所以賣出了部份持股。

賣出 @ $280.8


P.S. 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投資操作和記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必須自己做功課、並為自己的投資決定負全責。

2 則留言:

  1. 寫得好好!感謝分享.另外想問為什麼會用15%的要求回報作為標準?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SeekForValue兄的讚賞! 你個Blog都寫得好詳細好好!

      之所以用15%作為要求回報率,是因為長遠15%的複利年回報是我的目標。
      若果組合能帶來15%的回報, 5年本金就會double, 10年就會4倍..

      大市的回報大約是7%, 個股比起大市承受更多風險、波動, 所以需要更多的風險溢價。我認為主動投資者追求15%的年回報作為目標, 算是合適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