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

阿里巴巴 FY2022 Q2簡評

阿里巴巴在18/11(四)晚上發佈了 FY2022 Q2業績,收入增長29%,經調整利潤285億人民幣,按年下跌39%。阿里這份業績其實各方面收入增長都不錯,雲業務是最大亮點,唯獨核心電商業務財務數據卻非常難看,而且主要不是受監管政策影響,而是受激烈競爭所致,這足以令整份業績很差。

雲業務

先說雲業務,雲業務按年增長33%,經調整 EBITA轉正為盈利人民幣 396 百萬,長遠前景不錯。然而,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阿里的雲業務規模不及Amazn 及Microsoft,但增長慢於 Amazon AWS 的37% 和Microsoft Azure 的51%。有一些報告顯示阿里雲的增長亦不及華為雲。

第二,今份季報阿里雲務業是合併了釘釘的業務,所以33%的收入增長需要打折,實際阿里雲的增長及EBITA不及季報所見的亮麗。


核心電商

阿里核心電商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客戶管理,當中包括了淘寶的收入,佔總收入比例的45%,也是利潤率最高的業務。今季度客戶管理的同比增長只有 3%,幾乎沒有增長。這是今份財報最大的問題所在


阿里整體收入29%的增長,主要是來自其他增收不增利的收入(雲業務除外),包括高鑫、盒馬、海外電商等。營收增長看似強勁,其實是高鑫等造成的錯覺,高鑫等收入大增的同時,成本亦大增,盈利時間表尚未明朗。

利潤方面,阿里今季在財報上受政策的影響已大幅減少,$180億的罰款已分兩次在上兩季度扣除,共富$1000億就尚未交待,可能已逐步計入infrastructure 的投資(包括淘特、高鑫、盒馬、菜鳥等)、對商戶的讓利措施上。今季業績難看,主因是剔除了二選一的霸權、對商戶的讓利措施後,受對手京東和拼多多的激烈競爭所致。

評論:未來電商的生態、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優勢—阿里

阿里今年投入了大量資金在二三線城市、高鑫和盒馬(大潤發)的基礎建設等,長遠對社會有利,未來也相信會健康地增長和盈利,但未有明確時間表,不宜過份揣測;

商戶讓利的措施,包括很多本來向商戶收費的服務都變成免費,這亦提供了一個良好、健康的營商環境比中小商戶,讓他們能生存並賺錢,這與阿里的使命——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一致。

在讓利措施的實施後,筆者相信在未來阿里會成為最適合中小商戶營商的地方,這代表中小商戶會願意花錢花成本在阿里的平台上做生意,因為在這平台賣貨能賺最多的錢,長遠能讓阿里在電商界保持競爭優勢,儘管市佔率被搶漸漸已不可逆轉,但阿里大確率在未來5年能繼續在電商界成為龍頭地位,市佔率大於33% 都是可預見的。

讓利措施亦符合了中央的共富國策。因此阿里現時雖然受監管打擊最大,但長遠下來,京東和拼多多可能會比阿里面對更大監管風險。

然而,讓利措施的最大代價,就是客戶管理的收入大幅減少(與業績一致),以及利潤暴跌,畢竟客戶管理是利潤率最高的核心業務。因此,短期內得益最大的是中小商戶及消費者,損失最大的是股東。長遠而言,讓利措施能否再次鼓勵中小商戶投入更多資本主力在阿里平台銷售,使阿里利潤重返甚至超越以往的成績,需要觀望,筆者是傾向正面,但亦可能需要3-5年時間才能見到收成


京東

以上也描述了阿里在未來電商的特色,就是成為最適合中小商戶營商的地方至於京東,京東自營的模式主要都是向中大型供應商取貨、平台服務收入模式主要都是中大型品牌為主。憑著自營電商、3P 平台服務收入、優質的物流服務,相信京東會在中上游商品、中大型商戶版塊繼續搶佔市佔率,未來數年亦大機會成為消費者用戶體驗最良好的平台(主要是服務質素及物流方面)。而京東創造的不是最適合中小商戶營商的環境,反而是創造大量倉務和物流業職位,以配合中央共富策略。阿里要與京東保持優勢,就要看菜鳥物流能否做出比京東更低物流成本,在科技上的投入(如AR等)帶來的用戶體驗能否勝過京東。


拼多多

至於拼多多,憑藉補貼及團購商品,未來數年會繼續成為用戶量多,價格最便宜的平台,但由於基建設施仍欠缺、難以攻入上游商品市場,隨著用戶增量見頂,拼多多需要考慮持續發展及盈利問題,補貼不可能永遠持續。此外,在雪球上不時看到討論,一些中小型商戶在拼多多上賣貨是沒錢賺,甚至虧損的。但由於競爭對手都在蝕賣,如果你不加入一齊蝕賣增大流量、聲望,就可能會面臨倒閉,到時候Winner takes all。因此,筆者有理由相信不只拼多多是「苦活」,在拼多多上賣貨的中小型商戶也是在做「苦活」,但不得不做。

筆者自問對拼多多了解膚淺,不敢著墨太多免得獻醜,但筆者認為淘特仍然較難與拼多多競爭,反而盒馬線下連接線上的佈局有機會在農產品、生鮮電商、社區團購上殺出一條活路。


劣勢 —電商的惡性激烈競爭

中國電商規模和增長空間很大,如果三間電商做好自己的發展,不打價格戰,中國的電商市場絕對足夠讓三間企業保持不錯的收入和利潤增長。然而,現實並沒有這麼理想,京東和拼多多總會想瓜分更大的市佔率。隨著拼多多的萬億補貼開始發動價格戰,京東也加入以極低利潤率1.2%營運。而阿里亦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本投入發展以作防守,嘗試保持龍頭位置。價格戰造成惡性的激烈競爭,三間企業的利潤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坦白說,京東的業績的確是比阿里優勝,GMV增長遠勝阿里、用戶增長也強勁,但談不上是一份好業績,因為利潤率過低,一旦面臨成本上漲,會有一定營運風險。

長遠來看,可能要等到阿里、京東和拼多多的用戶增長見頂,滲透了整個中國市場,才會開始取消價格戰,三者憑自身優勢去競爭,屆時三間企業的利潤才會健康增長,但到時候阿里的市佔率,可能會比現在大大降低(但筆者深信仍高於 33.3%!)

評論:審慎觀望

如果你有認真看上述的內容,你應該會發現筆者對阿里的前景並非太負面,甚至是中性偏正面

然而,阿里面對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需要投入大量資本以維持自身競爭力,而核心電商收入放緩和盈利大受影響都是事實,阿里的基本面已比1年前轉弱


關鍵在於阿里的資本投入,到底是將來會變現成更強盈利能力的擴展、還是為了維持現有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逼不得已的資本開支。兩者的差距會對基本面造成極大影響。

真正強大而深厚的護城河,是無需投入額外資本以維持現在的收入和盈利能力投入額外資本,只是為了賺取額外收入和盈利的擴充。而阿里投入的資本開支,有部份未來可能會成功變現為新的盈利 (例如雲業務,高鑫、盒馬、菜鳥等),但未有確實時間表何時盈利、有部份則是為了維持現有競爭力和盈利的必要投入 (如讓利措施、淘特等),所以阿里的財務方面雖然仍穩健,但護城河已被競爭對手削弱,定價權也大幅降低。

筆者對阿里的看法 由「中長線看好」,轉為 「審慎觀望」,期待2022的全年業績看到更多細節。

估值上,如果自由現金流未來3季相同,單從 市值 / 自由現金流角度來看,現時約31倍,已由上季的 嚴重偏低,變為 合理 (對應Facebook 26倍;Apple 27倍,Google 31倍,Microsoft 42倍)。

自由現金流的大跌是一次性事件還是未來數季或數年也會持續?筆者也不敢說,因為讓利措施相信中長期都會持續,新業務的資本投入也不會這麼快就結束。

這裡筆者與朋友說笑:

美股:估值高? 透過業績盈利增長,拉返去合理估值 中資股:估值低?透過業績盈利暴跌,拉返高去合理估值。

由此可見,中美的龍頭公司,在優質度上真的高下立見。


增持還是減持?重點在於持股比重

阿里基本面受影響,但現時的投資值搏率還是有的。

如果筆者現時沒有持有任何阿里,筆者可能會考慮直接建倉 5%,並且持續下跌的話繼續增持,例如每跌10% 再增持1%資金,至最終 10%持倉。個股5%或10%的持倉,對於20隻個股以上的投資組合來說,也算是大倉/重倉。

但筆者現時是持有近20%的持倉。對筆者來說,繼續持有20%的阿里,機會成本是將同等資金投入大市(如VT)或其他優質股 (如Google、Tesla、Apple等)所帶來的潛在回報

因此,對筆者來說,關鍵並非認為阿里是否已見底,未來是否看好,而是以現價來比較,未來5年投資回報能否跑羸VT, Google, Tesla, Apple等

考慮了現時基本面轉差的事實,加上核心電商收入、整體利潤、自由現金流大幅轉差的情況下,筆者認為下跌後17.5%本金的持倉仍是過高,所以會減持。所得資金部份已投入在Tesla,部份則會暫時減槓桿,保留子彈,在適當時機才出手增持Tesla Google Microsoft 等股票。

後記 —感想
筆者今次完美實現了散戶的高買低賣。不開心和掙扎當然是有的,筆者至今投入阿里的資金是眾多投資中最多的,自阿里在香港上市時開始建倉,之後一直有增持,在高峰期$29X也有小注買入,當時的邏輯是:「優質股以合理價買入,$29X的阿里,Forward P/E 只有約30倍,而且還有雲業務、開通滬深港通等潛在利好,估值合理,買入!」

最終,阿里的優質度不如我起初分析的,電商競爭的激烈也超乎我預期,二選一的政策也是事後才知道,更重要是過份集中投資單一股票,資產配置上錯誤,所以面臨重大損失,交了沉重學費。
這損失,已勉強足夠在香港付一層樓的首期。

目前騰訊同樣是過份集中投資 (40%持倉),會否重蹈覆轍也很難說,但暫時基本面未見重大影響,筆者會在適當時機減持。
Tesla 是筆者目前最愛和最看好的企業,但基於估值昂貴,加上阿里巴巴的教訓,筆者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過份集中投資。面對市場價格波動不是問題,分析錯誤基本面轉壞才是最大威脅。

下一篇文章,如無意外想較詳細地寫一下Tesla,也可能會寫一篇文章簡評一下Google。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

看好就不能減持? 有犯錯就不能修正?難道價值投資不包含資產配置?

 自從筆者公布減持部份阿里巴巴至FAAMG後,零星地網民問我「一邊看好、一邊減持」有沒有矛盾。部份是中性地因為好奇而詢問,筆者很樂意解答,畢竟都是知識上的交流。但部份一看用詞就知道是帶有惡意的,是要Challenge我的,也俗稱 "Hater",其實筆者不屑回應。


以上提問,其實筆者已數次在不同渠道解答。筆者亦自以為在上一篇Blog已寫得很清楚,無需再出Blog回應。但至今仍然有零星網民詢問、或少數Hater 藉此攻擊我,那我亦借此機會來個知識上的交流。




眾所周知,價值投資最基本是「低買高賣」。在低於合理價時買入,高於合理價時考慮賣出。然而,「是否看好一隻股票,就不能在低於合理價減持?」

如果是一般情況,一隻個股佔你本金的5%, 或10%。即使面對監管風險,甚至股價腰斬,繼續持有、有子彈就增持,這非常合理。但如果一隻個股、或同類型兩三隻個股佔你本金的80%,面對同一風險及股價腰斬,而市面上仍有很多其他優質企業,而估值處於合理甚至便宜水平時,你的選擇就可能不一樣。


答案就4個字:「資產配置

舉一個實例:

假設你今天必須先賣出手上所有股票,全換成現金,不論賬面賺蝕,然後利用今天這筆資金重新投資

(情形有如由證券行A射倉去證券行B,但採用 賣出-入金-買入 的方式)

你會否每隻股票買回與之前相同比例?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會稍作微調

筆者的操作-忘記買入價,每天視為Day1」就是相同情況。

過往,筆者非常看好中國經濟,以及騰訊巴巴兩間企業,亦對自己面對市場波動的能力有信心,最高峰時投入了超過80%本金在騰訊 & 巴巴。這80%不是起初的80%,是下跌後,持股比例減少了,再繼續增持投入,仍然維持80%  --> 這可能是起初的100%本金了 (錢從何來? 就是槓桿,以及手上其他美股升了接近一倍的盈利而來)

面對中概股監管風險 & 股價暴跌了50%,筆者雖然仍然看好兩間企業的長遠發展,但短期仍充滿不確定性,而我亦發現之前高估了自身面對市場波動的能力80%本金放在騰訊和巴巴有點過多,甚至影響生活質素

同時,美股FAAMGQ2的盈利增長比我預期更高,變相估值需要上調,股價由稍貴變成合理,甚至少少平

基於以上因素,筆者重新調配資金,將14% 巴巴調倉去FAAMG,難道就不是價值投資?

即使你認為不是,也沒問題,筆者自己的投資和操作,只對個人負責,無需別人認同

我空閒免費寫blog Facebook post, 也只是為了自己記錄,不是要教人投資,更不是要爭取名利patreon 什麼的

此外,如果因為被「價值投資」4個字框住自己,明明調倉後會持股更安心、長遠持貨能力更強,但都堅持「看好就不能減持」、「股價低於買入價就不能減持」。這樣,即使你有$1億資產,你財務自由了,心靈「自由」嗎

筆者重申,我非常看好阿里巴巴未來的發展否則我就不會仍然持有本金20%的持倉,而是會直接清倉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必須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2021年10月28日星期四

FAAMG Q3業績後簡評+操作

這文章其實筆者已在Facebook Page post了。 不過考慮到自己將來有機會回顧今天的操作,而blog 比Facebook page 更容易找到舊文,所以在此re-post:

初步睇,Google業績亮麗,估值唔貴;已在業績後 @$2766 加注GOOGL; Google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食埋中國市場,否則就是一台完美印鈔機!


Microsoft 業績正常,扣除一次性稅務盈利後,稱不上大驚喜,估值稍貴,維持4.2%左右持股,不買不賣;


Facebook 業績合格,Apple私隱政策對FB盈利影響比預期小,代表廣告效益低左,商戶仍然要在FB (also IG) 落廣告,畢竟性價比高的廣告平台不多,主要就是google (google + YouTube) & Facebook (FB + IG),不過我認為要觀察多幾季。估值上是平,但metaverse 的轉型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維持7%左右持股,不買不賣;


Apple業績合格,雖然因供應問題令收入稍微miss, 但盈利meet到預期。估值上合理,不貴也不平,保持14.5%左右持倉不買不賣。


Amazon 業績反而比較失望。Amazon 電商一直靠控制成本去盈利,物流成本的上升可能是暫時的,但人力成本的上升卻不是,如果無法轉傢消費者(例如prime 加價),都幾大影響。


而即使Amazon prime加價(相信唔敢加太多),可能只是恢復返本來應有的盈利,而且只是「關注中」,未知未來半年至一年會否加,不過大機會。


而Microsoft office 加價、Tesla 加價,都會比原先賺多左盈利,而且已經宣布了


咁呢方面Microsoft Tesla 比較優勝🤔 


考慮了基本面、增長前景和估值,現價Google 比Amazon吸引很多


因此,績後我減持了部份Amazon, 一股Amazon@$3307.52 剛好換到一股GOOGL@$2914 + 一股FB@$317.14。

這樣對目前持倉就比較舒服了。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並非投資建議,投資者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2021年9月5日星期日

重新審視阿里起初的買入決定,對共富的看法, 最新的持倉

投資最稀缺的正是確定性。確定性愈高的企業,就適合投入愈多的資本,反之亦然。投資要取得豐盛回報,並不需要取得30%、50%的單次年回報,反而要持續取得確性高的15%年回報。

重新審視阿里的基本面

阿里巴巴最近的不確定性持續上升,股價也持續下跌。筆者正想藉這機會重新審視巴巴的基本面,看看起初買入阿里巴巴時的原因會否已經有改變或消失

筆者在以前的帖文提過,筆者之所以認為阿里巴巴優質,是因為當時認為:

1) 未來能繼續保持電商業龍頭優勢;

2) 支付寶配合電商業務和菜鳥物流,達致三重盈利,線上收租股概念;

3) 領先的雲業務,作為第二增長引擎,參考Amazon的成功,巴巴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以上因素加上估值偏平,筆者自2020年10月開始選擇重倉阿里。當時,筆者甚至認為:

 4) 阿里的基本面優於騰訊。

現在單考慮財務數據和估值,阿里巴巴絕對是超平,所以今天的重點亦不在數字上,而是審視基本面、護城河、存在的不確定性。筆者以下會審視當初重倉買入阿里的原因,看看這些原因會否已經改變或消失。

1. 電商業競爭激烈,需要投入資本以維持競爭力

電商業的競爭比想象中更激烈。以往阿里不需投入額外的資本,就能維持電商龍頭優勢,食住中國從線下零售轉為線上電商的增長,錢景無限,是一台印鈔機。

然而,面對競爭對手燒錢式的搶佔市佔率,阿里現時不得不投入更多資本以維持本身的護城河、競爭力,這代表阿里的護城河沒有想象般深,有所削弱。2021年5月阿里公布2021財年年報時,公布會將未來新增利潤全投入重點戰略領域,當中包括持續燒錢的社區團購。這筆投資的回報如何?是否比起回購股份更用得其所?答案是未知,不確定性上升了。

2. 雲閃付及微信支付即將進入淘寶,三重盈利模式受損

筆者曾經看好阿里成熟的三重盈利模式:交易、支付、物流。然而,8月騰訊阿里宣布互聯互通,及後雲閃付已率先登錄淘寶,不久將來預計微信支付也能成為淘寶的支付工具

騰訊和阿里兩間互聯網巨頭,若果是合作,當然是好事。但筆者傾向兩間巨頭只是「表面上合作」,實際上仍是激烈競爭。在這層面上,騰訊比阿里更受惠。筆者認為在內地,微信支付比支付寶更普及。以往由於淘寶天貓在電商獨大,微信支付一般用於阿里系以外的小額支付,包括平日餐廳用餐等,而網上購物 (電商) 則以支付寶取勝。論量(普及度),微信支付佔優;論額,支付寶佔優。

隨著微信支付登錄淘寶,以微信支付本身的普及優勢,加上近期京東和拼多多在電商的堀起,筆者認為微信支付很大機會超越支付寶 (或者已超越了),而銀聯的雲閃付本身也與騰訊有合作關係,變相支付寶更受打擊,三重盈利模式面臨受損

3. 雲業務的未來增長現不確定性

隨著近日國資雲的傳聞,阿里未來最大的第二增長引擎—雲業務面臨不確定性。

目前消息雖然未經證實,但隨著近日中央加強對科網巨頭的監管、當中也包括大數據的使用,筆者認為中央在不久將來真的很大機會要求國企將敏感數據轉至國資雲。四川國資雲的官網介紹有提及採用阿里雲計算技術方案,阿里是有錢收?還是無償?真的不好說,畢竟內地並非行資本主義,中央若要求一間企業無償協助,或蝕錢協助,佢真係做得出。

根據筆者「極片面」的理解,阿里雲的優勢就在Iaas 和 Paas,包括數據的儲存和處理。國資雲的出現,目前對阿里雲的影響未知,但不確定性上升了,這是事實

4. 騰訊比阿里更優質,包括與中央的關係

2021年1月,當時筆者才正式詳讀唐朝的文章,亦自此改變了對騰訊價值的看法。包括:

1) 騰訊不再是在做產品,它的社交平台不是搖錢樹,而是種植搖錢樹的土壤。亦自此,騰訊沒有對手,只有合作伙伴和潛在合作伙伴

2) 遊戲已不再是騰訊的主業,社交平台和投資才是騰訊確定性最高的業務

3) 騰訊在賺錢上很克制,為了維持微信的用戶體驗,廣告暫時都是有限的,而騰訊會議(中國版的Zoom/Team)、騰訊文檔 (類似Google Doc) 企業版仍然是免費的,近日也有消息指騰訊考慮微信雲存儲付費服務,以及微信企業公眾號的電商,這些未來都充滿利潤變現的商機

4) 騰訊目前無需投入額外資本,也能維持它的護城河和競爭力。即使其他企業挾巨資,也無法動搖騰訊微信平台的護城河

5) 中國畢竟並非行資本主義。在美國這些資本主義國家,企業有一定的Bargaining power,可以與國家政府談判甚至對抗、在法庭上解決紛爭、反壟斷的訴訟。而在中國,一切由中央說了算。在中國這政權凌駕一切的營商環境下,騰訊與中央的關係、配合中央政策發展的方針等,明顯遠遠優於阿里

綜合以上各點,起初重倉買入阿里的原因未至於消失,但也面臨一些改變,不確定性也上升了。

即使騰訊現時面對上升的監管風險,在考慮現時的不確定性、基本面及潛在回報後,騰訊目前仍然是中國市場最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之一(特別是中國+科網的主題),自2021年1月起也是筆者的首要增持對象。

調倉阿里

基於以上的原因,筆者認為即使阿里目前估值偏低,34%的持倉仍然是過高,20%左右的持倉比較合適。因此筆者在8月30日將14%持倉的阿里ADR (BABA) 清倉,將資金轉入FAAMG + Tesla & TSM。當時筆者在Facebook Page就提及,這次調倉不是出於回報的考慮,乃是出於不確定性和資產配置的考慮。事實上,長期持有原來34%的阿里,長遠回報可能會比今次調倉更高,而事實上,往後幾天BABA的反彈和升幅,也高於FAAMGTT。

這次調倉錄得六位數的虧損。事實上,這虧損並非調倉當日才發生的,在阿里股價下跌時已漸漸形成。對筆者來說,Realized loss & unrealized loss 也沒有太大分別,因為筆者的投資原則是 「持有 = 買入」每天視為Day1 重新審視手上的資產,作出當時認為最適合的配置。我不可能望住我以前有$100咁去做投資決定,我現在得返$85,就要根據現況做我認為最好的決定。

面對這次虧損,筆者也必須承認有犯錯、需要改善的地方,包括:

1. 集中投資,但不應太重倉一隻股票,除非這企業真的有極強大的護城河,並且對這股票有非常透徹的了解

話是這樣說,但筆者目前又超級重倉另一隻股票——騰訊了,希望不會造成第二次錯誤。騰訊與阿里有一點分別,一是護城河的強弱分別,二是阿里主要是出於個人的分析、考量而做出買入決定,而騰訊除了是出於個人考量,也是尊敬的唐朝做足功課、對騰訊有透徹了解才買入,算是半抄功課,半自己做分析、考量。

2. 持守紀律按計劃執行

筆者本來就是視阿里ADR(BABA)為現金替代物,想要在騰訊下跌時換馬,但最後沒有按計劃執行。筆者本來認為阿里的估值本身就比騰訊偏低,當騰訊出現暴跌時,阿里很大機會跌得比較少,從而可以將BABA換馬騰訊,佔市場更多便宜。但事實上,筆者的如意算盤沒有打響,阿里進一步下跌的幅度不遜於騰訊、甚至比騰訊更多,所以筆者遲疑了原先的計劃,並沒有在增持騰訊的同時減持阿里,結果是賣在接近最低位。

3. 不要輕視中國的政策和監管風險

筆者本來因為看好中國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大於美國,所以採取中國:美國 2:1 的配置。看好中國多於美國的方向沒有改變,但美國本身的資本主義市場,的確對資本企業存在優勢,例如歷任總統也會以美國股市的上漲為榮,但中國則以企業的壯大會否影響政權作為更大考慮

基於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即使看好中國,也要加大美股的配置,甚至可多考慮做中國生意 (受惠於中國經濟發展) 的美國優質企業,例如Apple, Microsoft 和 Tesla (Google 和Facebook則沒有這方面的優勢) 。即使投資中國企業,企業與中央的關係、是否能配合中央的政策發展和方向,也是關鍵考慮因素


對共富的一點看法

筆者對中央提出的「共富」看法,是正面多於負面。共富不是「共產」,是先富帶後富、提高中產及基層整體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理念。短期內,富人和企業股東的利益可能會受損(例如反壟斷、捐錢),但長遠而言,當國民佔大多數的中產及基層人士收入提升,優質企業也能因此提升收入、賺取更多利潤,是正循環。然而,萬一中央處理不慎、稍有差池、或監管力度太大、太傾斜,共富的確有機會變成共產,屆時富人及企業的上進及發展動力減弱,就變成負循環

在應對共富策略上,騰訊的兩次500億捐款 (其實嚴格來說並非「捐款」(=捐左就冇左),而是投資,只是這投資不以盈利回報為指標,而是以創造了多少社會價值為指標)、面對未成年人打機監控後快速推出100間「未來教室」的發展方向等,足見騰訊在迎合中央的政策方向上、其配合度、執行力、創意力,與阿里高下立見


最新持倉


現時年初之今回報率約為 -7.91%,槓桿比率1.42,組合進一步下跌51%才有斬倉風險。

筆者目前有13隻持股,五大持倉依次為

  1) 騰訊 (700.HK)  (中國、社交平台、科技、投資);

2) 阿里 (9988.HK) (中國、消費、電商龍頭、雲計算);

 3) Google (GOOGL) (Search Engine絕對壟斷、Youtube無需自製內容、AI、潛在黑科技利潤變現); 

4) Tesla (TSLA) (電動車、能源、AI、發明、未來的無限可能); 

5) Apple (AAPL) (強大品牌消費 (customer loyalty)、極高利潤率、強大自由現金流、硬件及軟件、裝置上的安全、私隱度、和壟斷)

這五大持倉已佔組合NLV(資產淨值) 的100%,是集中投資。未來不排除會再上調Apple的持股比例、在阿里回升後降低阿里的持股比例。

若果你要集中投資5間公司,你又會選擇邊5間呢?歡迎留言。


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

2021年8月20日星期五

面對中概股暴跌的近況 & 調倉增持 GOOGL & TESLA

 近日有數個投資Group都問我近況、集中持倉中概股如何面對市場波動等,也有網友在筆者的blog文留言詢問類似事情。

就在筆者打算昨晚出一篇帖文講近況時 (其實內容已經有了, 畢竟已在鍾Sir的投資group內回覆),昨日(20/8) 下午發生了兩件事情,令筆者的持倉有部份變更:-

第1件事: Tesla AI day, Elon Musk 提出 "Tesla bot" 

這事雖然仍在計劃階段,但卻令筆者非常驚嘆!第一個反應是「好癲!黑科技!」 Robotaxi 之類的 「夢」,筆者過往亦聽唔少,但認為很遙遠。但筆者低估了Tesla,沒想過Tesla會打算做 人型Robot

再想深一層,的確,技術上 自動駕駛與人型Robot 的AI技術是相通的,而且Tesla 自動駕駛的強項正是 以鏡頭作為視覺去進行判斷,這技術比起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更能應用在人型Robot上。

Tesla製造人型Robot,完全改變了筆者對Tesla這間公司的價值看法Tesla 不再只是一間電動車公司 (其實早就不是了),更是一間領先的AI公司。筆者相信Elon Musk只要仍健在,他會盡力召集世界各地的精英去完成呢件事。

而Robot的天花板,遠遠大於電動車。Robot絕對不會只用於電動車自動駕駛上。先不要說家庭用的Robot,我覺得這有點太遙遠了。反而,將人型Robot賣給政府執行危險任務、賣給企業作商業用途,這些都是比較近的。從投資者角度,Robot低成本的硬件(當然需要晶片),卻能透過訂閱軟件去賣一個高價錢,讓我聯想起Apple手機的超高利潤。

我相信Tesla Robot會發生、會商用,可能也需要10年的時間,屆時可能已經2030年之後,但我仍沒有想過如此快就會發生,我以為人型機器人(較普及地)商用是我退休後,講緊2050年之後的事。而Tesla作為先驅者,在Elon Musk帶領下、以及匯聚了世界各地的頂尖科技人才,筆者認為Tesla 在低成本+量產人型Robot上最快成功的概率很大,最大的威脅是Google。


調倉增持Tesla

好了,吹奏完Tesla。基於筆者對Tesla的基本面價值有重大改變 (上調),筆者決定增持。錢從何來呢?自然就是換馬。筆者立即審視了手上持倉,將1) 非核心持股 或/及 2) 護城河較弱 或/及 3) 估值上較高 的股票篩選了出來,決定如下:

1. 清倉 小米 (1810)

2. 清倉 Sea Limited (SE)

3. 清倉 FUTU

4. 清倉BEKE

5. 減持 完美醫療 (必瘦站) (1830) (註: 必瘦站正如筆者之前提及,有一半持倉是收息作捐款用途,這部份我已視為「不屬於自己」)

這些持股有部份錄得盈利 (小米, SEA, 必瘦站)、有部份錄得虧損 (FUTU, BEKE),但對筆者來說沒有分別,筆者不在乎買入成本價及賬面盈虧 (更正確的說法是:筆者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在乎),筆者的投資原則是:「忘記買入價,每天視為Day 1,根據個股現時股價及估值重新分配資金,做出當時認為最正確的配置」,因此,持有=買入,舉例:

筆者持有約40%倉位的阿里巴巴,成本價約$250,現時股價約$160。

跌了這麼多,要不要加注?要唔要減持? 筆者的做法是:

忘記買入價,假設今天筆者手上持股全部轉為現金,股價$160的阿里巴巴我打算買入多少?40%是過多?(減持)、適量?(繼續持有,不動)還是太少?(增持)

回到換馬的議題,筆者本來打算將這筆資金完全押注在Tesla身上,但當我烤問自己兩個問題:

1) 你是否對Tesla這間公司有透徹了解? 答案是NO,筆者自問不太了解Tesla,而且Tesla雖然是一間優質的企業,有機會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但仍然存在相當高的不確定性。投資最稀缺的就是確定性。

 2) Tesla現在估值如何?答案是比數年前平了很多,但仍然是非常、非常貴!一間好的公司,如果沒有好的價格,就不是好的投資。Tesla再好,估值極貴也是事實,如果投資者堅持想投資,是可以的,但需要控制注碼

因此,筆者決定將這筆資金的一半注碼放在Tesla,另一半放在另一間公司。這間公司 1)是Tesla最大的威脅,同樣擁有大量AI黑科技 ; 2) 估值仍然合理,甚至是偏平

這間公司,不是Apple,不是其他電動車公司,而是Google


第2件事:Bloomberg App更新了盈測數據

正因為筆者打算增持Google,所以特意再Check一次Bloomberg App,之前筆者對Google的估值大約是$2776。

一打開Bloomberg App (免費,大家可以自行download),發現因著上次Q2業績,Bloomberg盈測有所更新:

AAPL Est. PE 26.42 (2021-09)
GOOGL Est. PE 25.54 (2021-12)
FB Est. PE 22.11 (2021-12)
MSFT Est. PE 33.91 (2022-06)

以上估值全部均上調。以護城河來說,Google、Apple、Microsoft的護城河比較強,Facebook的護城河相對比較弱 (但仍然好強)。
估值上,Microsoft 比較偏貴,雖然Office365加價無疑是對收入&盈利重大利好,估值得以再上調,但未平到可以佔市場便宜的程度。
Apple 護城河很強 (極強大的Customer Loyalty),但未來增長存在不確定性。
相較之下,Google 是估值比較偏平,同時15%以上的增長仍然可預期 ,Google Q2業績給予筆者最大的感覺是:只要人在網絡的逗留時間多左,Google就有辦法從人身上賺更多的錢

筆者暫時給予Google最新的合理估值 (毛毛估) 是30倍Forward P/E, 即大約 $3,186
因此,筆者決定將一半的資金投放在Tesla (@$675.78),另一半資金投放在Google (@$2707)。

最新持倉
筆者目前的最新持倉如下,其實也沒有太大變動:

目前年初之今(YTD)回報率為-18.41% (以IB計算的淨資產變化為準)。槓桿1.46倍,整個持倉進一步下跌48%才有斬倉風險。

如何面對現時中資股暴跌?
今年YTD 資產淨值由高位下跌了約33.5%,暫時是還好,畢竟騰訊跌至$450仍在筆者的購買計劃下,再跌就沒有子彈了,只能換馬。

現時槓桿比率約1.46, 整個倉可承受額外48%左右的跌幅。如果騰訊跌穿$400,甚至$350,同時美股又暴跌,到時就真係好大壓力。

筆者認為投資有以下幾點是必需的:

1) 對投資的公司有透徹了解

2)心中對這些公司的合理估值有把尺

3)適度分散 (也是資產配置)

4)時刻提醒自己需要面對市場波動

筆者自己投資,大部份都是大型股,雖然好重倉騰訊阿里,但也有適度分散。

筆者看好未來10年中國經濟發展(國運)多於美國,但同時美國的企業是做世界性生意、並且具有創新,非常優質 (甚至比騰訊阿里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筆者的資產配置是考慮 中國 :美國 = 約2:1持倉。

目前約

~41%騰訊

~37%阿里

~38% FAAMG

~12% Tesla

~6% TSM

<10% 其他

內地消費股如安踏以及港交所並非不會考慮,只是估值太貴,換左去更能佔市場便宜的騰訊阿里。

筆者的持倉全部都是大型成長股,波動好大,而且有槓桿,我想大部份人都不適合這樣配置。

但筆者的投資思路正是這樣的。

當然,筆者也考慮了自己的情況和風險(面對市場波動)接受能力:

-我暫時不缺現金流

-有穩定工作

-尚算年輕

-(自以為)能承受總資產50%的波動

針對(4) 面對市場波動,筆者也想分享自己的做法。面對市場波動的能力,當然因性格而異,但亦可以隨著投資經驗(及經歷)、對一間企業的基本面及估值認知程度(真知 vs. 抄功課?)、以及經常看一些心靈雞湯提醒自己,慢慢地訓練出來。

對大部份投資者而言,面對市場波動才是最困難的一課,是一生的學習,筆者自己是「經常」重覆看唐朝這篇文章去訓練及提醒自己需要面對市場波動 (估計看了超過20次):

我的第一难和你的第一难

成長股組合 vs. 現金流組合

最近也有一些討論提及成長股組合 vs. 現金流組合。

筆者認為,不論是現金流組合(防守型的收息股和債券有一定比例)還是成長股組合都好睇個人,兩者都是價值投資,兩者都可行,最重要是適合自己的情況

如果數年後筆者和太太生左小朋友(當然,控制唔到),並且太太打算辭去工作,筆者都好大機會會調倉部份去現金流資產。但就目前情況來說,全倉優質成長股是最適合筆者,也是筆者覺得最舒服的投資組合。


希望筆者以上冗長的分享,能為你這個讀者帶來一丁點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每個人需要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

市場給予機會 調倉大致完成

近日港股暴跌,連續兩日單日跌幅超過1,000點。

筆者在半個月前,就計劃當騰訊跌至$450水平時,會增持至持倉上限40% (與唐朝相同)。

因此,在半個月前,筆者就為騰訊定了最後3注限價盤,分別為$518, $485, $452。

當時的計算方法是,距離40%持倉仍有3次注碼,將上次增持的價格$551.5 與 $450 平均分配3注注碼,得出每跌$33 增持一注,所以設定為$518, $485, $452。

2021年7月26日,市場先生給予機會,港股暴跌1,000點,限價盤$518在開市時以$510買入,比設定價還低,很高興。

今日,即2021年7月27日,市場先生再給予兩次機會,先是限價盤$485在開市時以$465.4買入,比設定價還低,再來是收市前以$452自動買入最後一注。

如此,騰訊增持至約40%上限,加上這兩天極少注的增持BEKE及FUTU (每注0.5%資金)。

筆者現時的持倉如下:



截至執筆之時,組合年初至今回報為 -9.74%。
目前槓桿水平1.39,整個組合下跌52%才會有斬倉風險。
假如股市真的下跌52% (即騰訊大約下跌至$225水平, Apple下跌至 $75水平) ,筆者有後備方案應對斬倉風險。

筆者目前已買滿貨,不會再上更多槓桿 (然而, 持股下跌, 槓桿比率會自動上升),亦不會調配其他資金投資。筆者會繼續檢視組合,不排除會換馬,但目前沒有合適的換馬對象。

接下來如何面對市場波動的考驗才真正開始。

祝願各位在動盪的股市中存活下去,嚴守紀律,保持耐性,理性面對市場波動。時間作為優質股的朋友,靜心等待享受優質股的成長。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每個人需要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

對拼多多和阿里巴巴的一些看法

筆者今天在Facebook Page分享了一篇報導, 講述阿里巴巴目前已達到 72小時全球配送的水平, 在此筆者也想分享一點想法。


筆者看到這篇報導的第一個想法是:「拼多多想砌低阿里巴巴成為中國第一電商,門都沒有!

拼多多在賣小價商品上,的確有很大優勢,淘寶特價版 (淘特) 也很難是對手。

但如果憑這點想成為中國電商龍頭,妄想。

拼多多app 常常彈出的「送紅包」、「你中獎了」,病毒式的傳銷,利用了人性貪小便宜的特點, 的確很聰明。一次半次的確很吸引眼球,也不難怪能短時間內得到大量付費用戶。



但如果長時間是這樣,就會覺得煩厭、影響消費體驗,事實上這套路也一直為人垢病。 多看看雪球、知乎的評論就會曉得。

長遠來看,拼多多 多人使用,用來買買菜、小價商品、間中領下紅包抽獎,沒問題,相信仍會持續發展下去,GMV也可以繼續保持增長;

但電商是傳統零售業的一個升級,講求的不只是便宜,還需要良好的消費體驗、貨品的品質保證和多樣化、出貨速度、派遞服務、拓展海外市場等, 同時也會自然引伸至物流業務、支付業務、雲業務。

拼多多想要取代阿里巴巴和京東成為中國第一電商,照目前情況來看,門都沒有。
筆者仍然堅信,中國的電商未來仍然會維持三強鼎立的局面:阿里巴巴第一,京東第二,拼多多第三

2021年7月1日星期四

2021Q2 投資組合季檢 (半年結)

2021年已過一了一半,先來重溫Q1的持倉 :


截至執筆之時2021年7月1日, 筆者現的持倉如下:



根據IB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筆者年初至今的回報為 +8.53% (與上圖有少許偏差,不執著原因了),同期恒指+7.42%、標普500 +14.41%、納指+12.92%。


由2020年3月2日射倉IB至今,組合回報+52.41%,同期恒指+15.58%、標普500 +45.47%、納指+71.19%。



1. 阿里巴巴 (9988.HK/BABA) (+)

仍然是最大持倉,在14/5開市時有少量增持(見上一篇帖文),正等待價值回歸。其中, 阿里(9988.HK)為核心持股部份,ADR股份(BABA.US)則為現金替代物部份,將來若果騰訊跌穿$560水平,筆者不排除會減持BABA.US以換馬騰訊。

2. 騰訊 (0700.HK) (+)

第二大持倉, 在本季在 $586 - $611水平有增持, 目前仍然是最主要的增持對象, 詳情已在之前的文章提及。

3. 完美醫療 (前名為必瘦站) (1830.HK)

第三大持倉, 筆者以往已多次減持, 今季無任何動作, 餘下持貨是零成本, 目前P/E約30倍, 除非估值變得超昂貴 (~50倍P/E), 否則餘下持貨筆者應該會繼續持有。值得一提, 當中有一半持倉筆者視為「奉獻」,股息會用作捐獻, 因此嚴格來說這一半持倉不再屬於筆者。

4. Tesla (TSLA) (+)

筆者本季在$554.88至$701.27之間有數次小量增持TSLA。

5. Google (GOOGL)

本季無動作。

6. Facebook (FB) (-)

筆者本季曾在$325.46及$330減持部份持股, 使比重與Apple Amazon Google相近。

7. 台積電 (TSM)

本季無動作。

8. Amazon (AMZN) (+)

本季曾在$3329.38增持1股, 使比重與Facebook, Apple, Google相近。

9. Apple (AAPL)

本季無動作。

10. 京東 (9618.HK) (-)

筆者曾在$301.6減持部份,  將資金換入更能佔市場便宜+確定性更高的騰訊。

11. Microsoft (MSFT)

本季無動作。

12. Visa (V)

本季無動作。

13. Sea Limited (SE)

本季無動作。

14. 小米 (1810.HK)

本季無動作。

15. Futu Holdings (FUTU)

業績超預期, 在5月19日以$125.37建倉0.5%作觀察, 粗略估值見上一篇文章.。


本季其他交易

比亞迪 (1211.HK)、安踏體育(2020.HK)、港交所(0388.HK)

估值昂貴, 在本季已清倉, 資金用作增持一些估值相對合理偏低的優質股如騰訊, 見上一篇文章

Coupong (CPNG)

已在本季微虧下清倉。這股票筆者沒做過估值、也不懂得估值,起初只是跟KOL推介而在IPO後建倉1%。事實證明, 自己不認識不了解的股票, 即使潛力巨大, 在股價下跌時就會信心動搖, 也無法牢牢地長期持有。

當買個小教訓, 也是好事, 可以進一步精簡組合, 將資金放在其他優質股。


展望

筆者非常看好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 因此雖然FAAMG(+T)非常優質, 筆者也控制在每隻5%左右的持倉, 反而重倉騰訊和阿里巴巴(現時兩者佔組合62.45%持倉, 上限是每隻股票40%)。

騰訊和阿里目前表現疲弱, 惟筆者相信此兩股未來能高確定性地受惠中國的經濟發展, 1萬億美元市值指日可待。因此, 筆者的組合也非常受此兩股的表現影響。筆者私心希望下半年此兩股能反彈至合理估值水平, 即或不然, 筆者相信未來數年此兩股能為筆者組合帶來可觀回報, 讓組合達到15%年回報的目標!

槓桿水平

目前組合槓桿水平為1.15,以1.6%利息借入美元。組合下跌64.71%才會被斬倉,而筆者的銀行戶口有備用資金 (作緊急開支用途) 應對斬倉風險。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

2021年5月25日星期二

富途(FUTU)簡單估值更新

 今早在投資group內利用了IB 2023年的盈測簡單計算了富途(FUTU)的最新估值,也在此分享:


2023-12 內在價值:

Avg Est $46.54 hkd

$46.54hkd / 7.75hkd/usd x 30PE = $180


要求15%回報率,

2021-12: $180 / 1.15^2 = $136.1, 未考慮安全邊際


2023-12 Lowest Est $34.86hkd

$34.86 / 7.75 x 30PE = $134.9


2021-12: $134.9 / 1.15^2 = $102


因此, 2021/12 合理價大約是 $102 - $136.1,

未考慮安全邊際。


值得留意,2023 avg Est 盈利是$46.54,

是2020年盈利$10.39的4倍


非常進取,所以估值宜傾向保守(下限+訂立安全邊際+分注)



免責聲明:上述純粹筆者個人分享,不涉及投資建議

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

近期投資組合上的微調及策略

 近期因應市況波動、開始下跌,一些優質股開始展現吸引力(例如騰訊700.HK)。因此,筆者也沽出了一些優質度相對較低、或估值仍然嚴重偏高的持股,以保留子彈,預期將來換馬騰訊及其他優質股。

截至2021.5.15,筆者的最新持股如下:


騰訊 (700.HK) (+)
估值合理、確定性高,繼續是筆者的優先增持對象,上限是持倉40%。

Tesla (TSLA) (+)
筆者看好Telsa前景,只是估值仍然很貴,根據Bloomberg App, Estimated P/E (2021-12) 為 131.67倍, 已經比之前合理了很多。一如以往, 採用 $700以下每跌10%少量增持的方式。現在已成為FAAMGT中最大佔重 (5.94%)

Facebook (FB) (-)
仍然看好長遠發展。之前因為Facebook在FAAMG中是相對估值偏低, 所以買入比較多, 現在估值回歸合理水平, 便減持至與其他FAAMG股水平相約。

比亞迪 (1211.HK) (清倉)
比亞迪的Q1業績反映出與Tesla質素上的差異。Tesla開始實現盈利後,盈利保持穩定高速增長;比亞迪在2020年的強力帶動下,汽車業務卻在2021年Q1轉盈為虧。比亞迪的不確定性仍然高、加上質素及發展雄心亦不及Tesla,估值上仍然非常貴,所以筆者在5/5 以$155.40沽清手上持股(由於只有1手, 減持就是沽清)。

安踏體育 (2020.HK) (清倉)
安踏仍然優質,受惠於內需(中國強大的不是科技,是內需),加上有一定品牌力。然而,安踏現價偏貴 (約40倍 Est P/E),加上未來如果收購Reebok,也有機會對自家品牌安踏&FILA造成內部競爭,亦有現金壓力減慢擴張。基於現價騰訊比安踏有更大投資價值 (騰訊30倍P/E vs. 安踏 40倍P/E),筆者在13/5以$139沽出安踏(只有1手)以預備將來換馬騰訊。如果將來安踏回落至30倍左右Est P/E,筆者可能會重新買入。

港交所(388.HK) (清倉)
原因與安踏相似,仍然優質,但Estmated P/E約40倍,現價騰訊有更大投資價值,所以筆者在13/5以$440.8沽出港交所(只有1手)以預備將來換馬騰訊。如果將來港交所回落至30倍左右Est P/E,筆者可能會重新買入。

阿里巴巴2021年度Q4季績及全年業績 
阿里作為筆者組合最大持倉,也簡單講兩句(詳細分析網絡上多的是,小弟就不獻醜了,今個Weekend也忙碌)。

阿里的業績確定有啲意料之外,包括 (1) 雲業務增長減慢、(2) 2022年度所有新增利潤會投入新業務,變相2022年度的盈利增長可能是零。

(1) 雲業務增長減慢
阿里解釋是一個大客離開引致。然而,這點也需要關注,客戶的離開,代表雲業務的「轉換成本」(護城河的一種)沒有想象中大。此外,需要留意阿里的雲業務是以IaaS及PaaS為主,並非利潤最好、最難替代的SaaS。這方面,筆者也曾經表達過,騰訊的雲業務未來有機會領先阿里。

(2) 2022年度所有新增利潤投入新業務
這點令阿里的不確定性上升。關鍵在於新投入的業務(如社區團購)長遠回報如何、會否比阿里本身業務的ROE要低。此外,投資阿里的預計收成年期,亦會延長,可能真的需要3-5年才能看到成果。

撇除以上兩點,阿里的業績其實不錯,收入、盈利(撇除罰款後)、自由現金流增長亮麗。2022年盈利零增長,並非「無法增長」,只是用作投資,這兩點有天淵之別,但不確定性的確上升。
引用唐朝的說法,賺真金白銀的$1,000億,合理市值不少於$25,000億 (即是25倍P/E,相等於一隻100/25PE = 4%回報的債券)。現價阿里估值合理偏低,但不確定性的上升需要重點關注。

因應阿里近期的股價下跌,令持倉比例由40%下跌至37.6%,筆者有在14/5開市時少量增持阿里 (9988.HK)。
然而,筆者視阿里(9988.HK)為核心持股部份,ADR股份(BABA.US)則為現金替代物部份,將來若果騰訊跌穿$560水平,筆者不排除會減持BABA.US以換馬騰訊。

目前槓桿水平1.12倍,整個組合下跌68.3%才會被斬倉。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需要自己承擔投資風險

2021年4月1日星期四

2021Q1 投資組合季檢

 截至執筆之時2021年4月1日, 筆者的持倉如下:


截至2021年3月31日,筆者年初至今的回報為 +0.79% (與上圖有偏差,是因為今日股市大升,單日帶動組合約4%的回報),同期恒指+4.87%、標普500 +6.45%、納指+3.10%。


由2020年3月2日射倉IB至今,組合回報+42.02%,同期恒指+12.49%、標普500 +34.48%、納指+56.08%。


1. 阿里巴巴 (9988.HK/BABA)

仍然是最大持倉,未有減持,但也不會增持,正等待價值回歸。價值回歸後 (約$300-$350) 會考慮逐步減持至 20%左右持倉。

2. 騰訊 (0700.HK)

目前最主要的增持對象, 詳情已在之前的文章提及。

3. 京東 (9618.HK)

筆者曾在JD股價$88.16減持部份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但仍是組合第五大持倉。之後亦有將手上的JD.US 轉為9618.HK (同日一賣一買)。雖然港股的手續費較昂貴,而且必須一整手買賣,但為了避免將來萬一美股退市,被逼付上昂貴手續費才能轉為港股,所以筆者早一步先轉換為港股,這也能減輕筆者在中概股退市的隱憂。

4. Facebook (FB)

筆者曾在$294.26減持部份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雖然現時股價回升不少, 但預測P/E仍然不足30倍, 估值為FAAMG中最低, 所以仍是第四大持倉。

5. 台積電 (TSM)

筆者曾在$116.94減持部份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現時仍是組合第六大持倉。

6. Google (GOOGL)

筆者曾在$2065.29及$2028.11減持部份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由於估值在FAAMG中仍然偏低,所以持倉比例比起Apple Amazon Microsoft高,但低於Facebook。

7. 比亞迪 (1211.HK)

筆者曾在$170.2減持部份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

8. Tesla (TSLA)

筆者分別在$742.21及$589.45小量增持TSLA。

9. Apple (AAPL)

筆者曾在$120.17及$118.98減持小部份Apple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

10. 必瘦站 (1830.HK)

筆者曾在$3.93及$4.9減持部份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

11. KO、VOO、QQQ

筆者在$50.13、$347及$304.9清倉了KO、VOO及QQQ以降低組合槓桿比例。

12. 小米 (1810.HK)

筆者在$22.9首次建倉了小米。

13. Sea Limited (SE)

筆者在$234.6首次建倉了SE,並在$210小注增持。筆者目的是佈局1%資金在東南亞市場電商行業。這方面沒有進行過估值。

14. Coupong (CPNG)

筆者在$51.29首次建倉了CPNG, 目的同樣是佈局1%資金在韓國市場電商行業。這方面沒有進行過估值。

 

槓桿水平

目前組合槓桿水平為1.15,以1.56%利息借入美元。組合下跌63%才會被斬倉,而筆者的銀行戶口有備用資金 (作緊急開支用途) 應對斬倉風險。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操作,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

2021年3月27日星期六

增持騰訊 & 2021年騰訊最新估值

1.     近日因應股市的波動, 筆者也稍微調整了持股比例, 減持了部份Facebook, Apple, Google, TSM等持倉, 將組合的槓桿比率由1.26減至1.10左右水平, 以降低組合的整體風險, 並保留子彈。詳情持倉會在2021Q1 的回顧時公布。


2.    騰訊(0700.HK)在24/3收市後公布了2020Q4及全年業績,全年收入增長28%至4820.64億,純利增長71%達1598.47億,非國際準則下純利增長30%達1227.42億,符合大行預期。筆者近日亦分別在業績前的17/3及業績後的25/3先後兩次增持騰訊, 買入價為 $623.5 及 $601。

有關騰訊最新業績的分析, 可以細讀唐朝的文章 [按此]。筆者節錄幾句如下:

i. 按照2020年包含投资收益在内的净利润1598亿,当前市值约人民币4.9万亿,对应约30倍市盈率,处于合理估值水平。

ii. 即使将腾讯的投资部分全部剔除,当前市值也只是给予了游戏、广告、金融及企业服务三大业务板块约29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31000/1069≈29),依然处于合理水平。

iii. 截止2020年末,剔除并表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后,腾讯共计拥有市值12049亿的上市公司股票,以及公允价值2814亿的非上市公司股票。腾讯持有的约98%的上市公司股票,其股价波动并不影响当期利润表。

簡言之, 現價估值合理, 不便宜也不昂貴。唐朝也在業績前$630的價位增持了0.5%的騰訊、並在業績後26/3以$607增持了2%的騰訊。

3.    筆者也想為騰訊的業績補充幾句。對筆者來說,優質股若可以保持長遠15%的收入及盈利增長,已經是一份「合格」的業績。而騰訊可以在5.9萬億市值下做到28%的收入增長、30%的盈利增長,雖說只是符合大行預期,但對筆者而言是一份「好」業績。

此外,參考騰訊業績第27頁, 當中有一項是: 
"其後不會重新分類至損益的項目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淨額"

這一項收益達 1305.25億, 包括絕大部份投資公司的公允價值變更, 例如美團、拼多多、NIO等, 但並沒有計算在全年盈利1598.47億內。

如此看來, 利用 全年盈利 1598.47億, 即EPS 16.523 X 30倍P/E 作估值並無大問題, 不會出現太高估的情況,因為背後還有 1305.25億 (接近一倍) 的隱藏投資收益

當然,這部份很受這些公司的股價波幅影響,2021年甚至會產生虧損。因此,這隱藏收益部份固然不會納入P/E的估值計算,但這隱藏收益卻為30倍P/E估值成為良好的安全邊際

4.        接下來是最簡單的估值部份。筆者會用幾個盈測渠道去列述騰訊的估值。

i. 歷史市盈率

騰訊2020年的全年盈利為1598.47億RMB。

以收市價$620, 即59,486億HKD作計算, P/E = $59,486 / (1598.47 x 1.19 HKD/RMB) = 31.3倍

注意, 這是已成過去的「歷史市盈率」, 股票是展望將來的, 故參考性不大。


ii. 唐朝的估值

唐朝對騰訊三年後 (2023年年底)的估值仍然是 $66,000億RMB +/- 10%,即股價 $818.6 +/- 10%

以15%要求回報率折現, 2021年底的合理估值為 $818.6 / 1.15^2 = $619 +/- 10%


iii. 參考IB盈測

IB對騰訊的盈測針對核心業務, 2020年16個盈測的中位數為EPS $12.79; 與實際非常接近。

2022年共有16個盈測, 中位數為 EPS $19.79RMB。

2022年估值 = $19.79 X 1.19HKD/RMB X 30P/E = $706.5

2021年年底估值 = $706.5 / 1.15 = $614.4


iv. 參考Bloomberg盈測

根據Bloomberg, 2023/12/31 預測EPS為 $24.947RMB

2023年估值 = $24.947 x 1.19HKD/RMB x 30P/E = $890.6

2021年年底估值 = $890.6 / 1.15 ^ 2 = $673.4


v. 自行考慮盈利增長做估值

筆者嘗試考慮部份投資收益, 自行做一個新盈測。假設騰訊未來3年核心業務保持20%的盈利增長 (按照2020年非國際準則下30%的盈利增長, 20%增長是合理預期):

3年後核心業務盈利 = $1,227.42億 x 1.2 ^ 3 = $2,121億RMB;(2021, 2022, 2023, 共增長3年)

餘下投資收益部份 ($1598.47 - $1227.42) = $371.05億 保持7%的市場報酬增長:

3年後投資收益 = $371.05 x 1.07 ^ 3 = $454.6億RMB

3年後純利 = ($2,121+ $454.6) x 1.19RMB/HKD =  $3,065億HKD

3年後(2023年)估值 = $3,065 x 30P/E = $91,949億, 即股價 $958。

以15%要求回報率折現, 

2021年年底估值 = $958 / 1.15^2 = $724.4 (2022, 2023, 共折現2年)

注意: 這估值雖然考慮了部份投資收益, 但仍沒有考慮背後1,305億的隱藏收益, 我視這隱藏收益為安全邊際的一部份, 不會計入估值。


5.        以上4個盈測, 唐朝、IB、Bloomberg的估值都比較貼近, 主因是這三者都只考慮了核心業務的盈利增長作為估值。

最後一個筆者自行嘗試的盈測估值比較偏高, 原因是筆者考慮了投資收益未來3年保持 7%的增長。 壞處為:這是不確定的部份,未來投資收益可能是虧損;好處為:仍沒有考慮背後更大的隱藏投資收益,這部份可視為安全邊際。 

綜合以上各盈測, 騰訊在 2021年12月31日的合理估值為 $614 - $724 , 可自行再訂定安全邊際。


免責聲明: 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想法,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021年3月6日星期六

從唐朝的估值方式去看 藥明生物 (2269)的估值 (附富途(FUTU)的估值)

 昨晚在一個投資群組內, 筆者用唐朝的估值法分享了 富途(FUTU)的估值 (有興趣的話, 見文末)。

意猶未盡, 今早有一位成員問我 藥明生物(2269) 是否也用30倍P/E?筆者就順勢在群組內進行了估值。

估值之前, 利申:
1. 藥明生物不在我的能力圈;
2. 睇完應該會嚇死你

1. ALL CASH IS EQUAL - 所有行業賺的錢, 都是錢, 沒有貴賤之分
市場一般給予不同行業不同P/E, 例如生物科技公司隨便一間都過百倍P/E, 一間賣鞋的公司可能只有不足10倍P/E。

然而, 唐朝提出 "ALL CASH IS EQUAL" (唐朝稱這是巴菲特說的)。

即所有公司賺既錢都一樣, 不會話生物科技公司賺既錢就珍貴啲; 賣鞋公司賺既錢就唔係錢。

估值就是一間公司從現在到永遠的自由現金流量, 折現到現在 (DCF的思維模式)。
估值只睇一間公司的盈利 與 未來盈利增長, 不會因為佢屬於一個高貴行業, 就給予較高估值
因此, 即使係生物科技公司, 相信唐朝最高也只會給予 30倍P/E。

大家都可以反思一下, 今日生物科技公司數百倍P/E, 是因為佢賺既錢珍貴啲? 定係出於市場期待佢將來有爆發生既盈利增長 (例如發明了抗癌藥, 然後產生巨大盈利)?

如果是後者, 出於期待盈利爆發性增長, 咁即使係一間賣鞋的公司, 如果佢交到同生物科技公司一模一樣的財務表、有一樣的爆發性盈利增長, (我指未來10年所有財務數據完全相同), 咁這間公司今日理論上都應該給予 數百倍P/E

這就是ALL CASH IS EQUAL 的意思。

2. 從花旗的盈測看藥明生物(2269)的估值
先參考這篇 -- 花旗的盈測
該行料藥明生物2020年至2022年純利分別13.46億、20.6億及29.03億元人民幣,對應各年每股攤薄盈測32.9、50.4及71.1分人民幣,按年增長分別29.9%、53.1%及41%。

2022年盈利為 $0.711 RMB。
我「樂觀」地預測2022 -> 2023保持 40%的盈利增長 ; 所以以下估值不是「保守.是「樂觀」:

2023年EPS = $0.711 X 140% = $0.9954RMB
= $0.9954RMB X 1.2 HKD/RMB (匯率) = $1.19448HKD

2023 估值 = $1.19448 x 30 P/E = $35.83

以15%要求回報率折現至2021年年尾,
2021年底合理合值為: $35.83 / (1.15^2) = $27.09

用以上方法, 預計2020-2023盈利增長為 29.9%, 53.1%, 41%, 40%, 內在價值為 $27.09

3. 從中泰證券研究所的盈測看藥明生物(2269)的估值
下表是中泰證券的盈測:

這個表的分析師, 比起花旗「進取」很多。

例如, 2022年盈利花旗預測為29.03億人民幣, 這個表預測為34.63億人民幣 (息前稅後利潤)。

沒關係, 所以以下這個估值會比上面花旗果個更進取:

2023年盈利 為 4636 (百萬), 即46.36億人民幣
即 $46.36RMB X 1.2HKD/RMB (匯率) = $55.632億港幣

2023年估值 = 55.632 X 30P/E = $1668.96億市值。

現時股價$89.5, 市值為$3768億;
所以2023年估值 $1668.96億對應是:
$1668.96 X $89.5/3768 = $39.6

以15%要求回報率折現至2021年年尾,
2021年底合理估值為 $39.6 / (1.15^2) = $29.97

4. 筆者對生物科技/醫藥股的看法

我想, 市場給予生物科技公司數百倍P/E,如果不是出於熱炒 (當然很大可能性), 就是有一定的「幻想」。
例如有一天, 突然發明了一款抗癌藥, 然後盈利會爆升10倍甚至100倍。
所以, 這個幻想, 造成 現在數百倍P/E。

然而, 最終能發明抗癌藥, 並且能取得專利並成功商業化的, 可能只有一兩間公司, 而不是所有生物科技公司都會成功;而且, 成功的果一間公司, 未必是今日的龍頭

因此, 個人認為, 如果想將部份資金佈局在生物科技/醫藥股、看好中國未來的在這方面的發展,應該投放在生物科技/醫藥股ETF。

這樣, ETF受惠於整個行業發展, 而最終不論是哪一間醫藥公司成功發明改變世界的藥, 該ETF也能受惠, 而不是獨注其中一間。

生物科技/醫藥行業, 不確定性太高, 不容易估。
比起電動車行業的不確定性更大 (例如電動車行業, 都估到TESLA會跑出, 只是不知道能瓜分幾多市佔率)。電商行業, 也是確定性高, 即使現在競爭激烈, 每個國家就頭幾間, 而且可以並存。

芒格曾提出 3個籃子: 「進入」、「退出」、「太難」。
"把很多东西扔到“太难”的一堆里,这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之一"


對筆者來說, 生物科技/醫藥股, 我一早就丟在「太難」的籃子裡, 恕我沒有能力去了解。

5. 小結
以上估值和小小分享, 對於 熱愛藥明生物/生物科技公司的人, 應該很刺耳
不過如果這公司是在你的能力圈, 你又不認同我的估值和看法, 你應該有能力逐點擊破

希望這文章能對投資藥明生物等生物科技/醫藥公司的人有所提醒、啟發。
重申: 藥明生物不在我的能力圈。


6. 文末: 附帶富途(FUTU)的估值
首先, 參考IB APP內 FUTU的2023年的盈測:

根據上圖, 2023 預測每股盈利(EPS) = $32.07 RMB

$32.07RMB X 0.1539 (USD/RMB) (匯率) = $4.935USD

給予最高的30倍P/E,

2023年的內在價值為: $4.935USD x 30P/E = $148

以15%要求回報率折現2年至2021年年底,

2021年年底內在價值: $148 / 1.15^2 = $111.96, 即 $112

$112 是投資者的合理出價上限
如果想設安全邊際 / 超過15%的回報,就應該再set 15-20% 的安全邊際。


以上估值值得注意幾點:
1. 2023年的盈測Sample size 只有3個, 比較少
2. 最低的盈測($25)及最高($43)差距很大。
誤差較大,確定性不足,我個人會給予一定的安全邊際,不會在$112這個合理價上限買入,
對我來說$90左右 (約20% 安全邊際) 才有足夠吸引力。

免責聲明: 以上純粹筆者個人想法,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