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星期三

2020年投資大事回顧 -- 在高低起伏中成長

 2020年可謂高低起伏的一年,筆者在投資上有很多「第一次」的嘗試、立下了不少里程碑,亦自覺投資技術有進步、成長,並且愈來愈明確自己想要建立的投資組合。

現在就重溫一下2020年投資上的「大事回顧」。

1. 轉用IB
筆者今年2月尾趁著股市開始大跌,  由中銀轉用Interactive Brokers (IB) 作為投資平台。IB 是最大的網上投資交易平台, 可投資世界各地的股票、債券、外匯, 有低手續費、低槓桿利息等優勢。IB對筆者來說是「絕佳的武器」, 其低息槓桿是雙面刃, 運用恰當可事半功倍、運用不好會自廢武功。

在股災的時間遇上IB、遇上低息槓桿, 也可以說是「運氣」的一種。 (作為基督徒, 我很感恩。)

2. 初戰美股
美股如Apple, Facebook, Google 等耳熟能詳, 日常生活接觸的機會比起騰訊、阿里巴巴或其他香港上市公司還要多。雖然知道是極優質的企業、有深厚的護城河, 但卻一直遲遲未接觸。

終於, 在轉用IB的時候、在十年難得一見的股災中, 筆者開始接觸美股。雖然開始時注碼不敢太大 (事後常常後悔買得太少), 但卻是最佳的時刻。回想起來,也是運氣。

3. 初嘗股災
股市中有句說話: 「沒經歷過股災就不是成熟的投資者」, 這句說話千真萬確。

感恩投資6年以來, 先後從止凡、龔成、鍾記等學習長線投資、股票就是資產、價值投資的選股、估值、資產配置, 建立了一套基礎的投資理念, 然後才讓我接觸股災。如果沒有遇過這些恩師, 股災對我來說恐怕只是「危」, 而不是「機」。

儘管有著「別人恐懼時貪婪」、「愈跌愈買」、「均值回歸」等強大的信念, 但股災的經歷一點也不好受。每天的暴跌、多次的溶斷——當時每日的時間都過得很漫長。

股災, 本來已經會令你的資產大幅下跌。「愈跌愈買」, 意味著你買得愈多、跌得愈多——因為你買的不是最低位(事實上也無人能準確捕捉最低位, 只有事後孔明),投入更多資金後,繼續跌10%、20%、30%。「使用槓桿愈跌愈買」——你的心情會更沉重。

看著自己從大學期間至初職投資5年以來建立的六位數盈利,漸漸歸零(賬面),甚至倒蝕$20-$30萬——即使筆者當時深信只要堅持到底,最後就是價值投資者的勝利,但過程並不容易,人性心理面就是投資路上最大的敵人。假如有一絲不夠堅定、信念不足、假如沒有鍾記同學會的心靈雞湯、圍爐取暖,或者我已一沉不起。

幸好,這個股災接近有史以來最短,只有一個月——雖然是漫長煎熬的一個月。

上述感受,大概只有曾身歷其境才會明白。股災過後閱讀「投資最重要的事」,更是感受良多。

只能說,一路以來,盡是感恩。

4. 投資以來最大升幅
剛經歷過2月至3月的股災, 就經歷最戲劇性的最大升幅。

反彈市的過程, 並不比經歷股災容易。正因為剛經歷過股災, 當股票短期內從低位反彈20%, 你會疑問: 會否再跌? 比之前跌得更多? 是否應該先減持?

筆者在愈跌愈買中雖然有堅定信念, 但在持貨、Let the profit run方面就經驗不足。當納指從6,700點的最低位(事後才知道)反彈至8,100點時, 我動搖了——因害怕再跌, 所以減持了「一半」愈跌愈買的美股, 平手離場

最後事情沒有按照我的劇本(再跌再增持)進行, 納指一路上升至現在執筆時的12,870點。事後回想, 這次減持或許是本年度最大的投資失誤 (如果沒有減持, 現在的回報可能翻倍), 但亦是讓我成長的一課。

5. 初嘗所謂的「財務自由」
儘管如此, 筆者仍然很感恩, 今年經歷了投資以來最大的賬面回報 (只是賬面)。雖然執筆時因著阿里巴巴近月的下跌, 組合賬面回報由最高的43.05%下調至37%, 但仍然錄得超過全年的工資收入, 享受了短暫的所謂「財務自由」。

為何要強調「所謂」和「短暫」? 因為筆者對投資回報有「合理預期」, 知道今年只是特別豐收的一年。未來數年要取得15%的年回報可能亦非常困難, 因為當股價上升後, 預期回報會下跌。在「零息環境」下, 股票雖然水漲船高, 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預期報酬已由7-8%, 下調至5-6%。2021年的投資回報將非常艱難。

「財務自由」下的生活狀態有何分別? 就是沒有分別, 因為這一切只是賬面上的浮雲, 一次大跌就可能歸零, 生活仍是步步為艱的月光族 (是的, 筆者結婚前儲起一半人工, 結婚後就被成為了月光族。)

然而, 這也算是投資路上的一個小里程碑。

6. 2020年投資年結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組合投資回報為40.44%, 同期納指回報51.6%、標普500回報27.14%、恒指回報7.59%。 (註: 2020年12月31日作出更新)

十大持倉依次為:
1. 阿里巴巴 (9988.HK + BABA.US)
2. 比亞迪 (1211.HK)
3. Facebook (FB)
4. 台積電 (TSM)
5. 安踏體育 (2020.HK)
6. Google (GOOGL)
7. 騰訊 (700.HK)
8. 必瘦站 (1830.HK)
9. 京東 (JD.US)
10. Apple (AAPL)

槓桿比率為1.44倍。

7. 展望2021年

展望2021年, 投資組合仍然以長線持有優質科網股為主, 配以舊經濟股為輔, 目標是先增長、後現金流。

2021年將會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一方面水漲船高的股票很難再取得高回報、一方面市場普遍預期在疫苗下疫情在2021年會受控, 任何預期以外的發展都有機會成為黑天鵝。

暫時最大看點仍是重倉的阿里巴巴, 期望如果2021年阿里巴巴回歸合理估值 (約$330-$350)、或其他優質股出現估值偏低, 會策略性減持部份巴巴、並適當的降低槓桿比率。

今年一路以來,盡是感恩。

最後, 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有穩定經濟收入、並且早日享真財務自由!

免責聲明:以上純粹個人操作,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




2020年12月23日星期三

自動駕駛技術 -- 不能只關注Tesla

 筆者今日分享兩段有關電動車自動駕駛的Video

呢位Youtuber 好大膽, 在高速公路上實測Tesla 的自動駕駛技術, 開到 60 - 80 miles/hr, 相等於 90 - 120km/hr、面對塞車、切線等都無問題。
Tesla的自動駕駛技術真係好強, 雖然在bad weather 下會失靈
2. Google Waymo Self-driving car
呢位Youtuber 仲誇張, 直程唔坐係司機位, 完全放心比個系統操作。
雖然揸得冇Tesla果段咁快, 但你見到佢應對窄位出車、紅綠燈、交通擠塞等情況都好強, 絕對唔會差得過Tesla的自動駕駛系統。
Tesla 現在估值貴, 其中一個因素是市場抱有期望Tesla可以成為未來自動駕駛技術、Robot taxi 的龍頭。
如果最後自動駕駛技術被Google Waymo超越、或者兩者並列龍頭位置, 對Tesla股價有何影響呢?
筆者十分看好Tesla 的潛力、前景, 亦看好Elon Musk的潛力。
但投資始終要考慮多個因素、做好風險管理, 即使是Tesla超級大好友, 也最好不要All-in 一隻股票。
註: 筆者持有少量Tesla (~2%資金), 並非由價值投資角度出發, 亦持有部份Google股票。

以上純粹個人想法, 不含任何投資建議。

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阿里巴巴的迷思 -- 中央正在打壓巴巴?

阿里巴巴近日繼續下跌 (其實入夠貨後, 筆者沒有太留意巴巴的走向), 近日有好幾位朋友都問類似問題, 趁空檔筆者嘗試表達自己看法。

問: $245是否真底? 會否再跌? 是否需要止蝕? 

無人能持續地、準確預測股市。無人知道巴巴會否再跌、會否短期內反彈, 所有都只是「事後孔明」。
一隻被低估的股票可以繼續跌、一些被高估的股票可以繼續升, 股市短線是投票機器 (voting machine), 長線是磅重機 (weighing machine)。
即使巴巴繼續跌穿$200、跌穿$160, 也不出奇。
應該要問的是: 基本面有否改變? 現價估值如何? 未來前景如何? 有冇做好資產配置?

問: 阿里巴巴基本面是否惡化? 
筆者看不到阿里巴巴的基本面有負面影響。
目前電商仍然是持續增長、發展的大趨勢, 會逐漸蠶食線下零售市場。
但必需了解到 -- 巴巴不可能在中國電商界一方獨大, 電商界會是兩間、甚至三間(或更多)巨企共同壟斷市場的局面 (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

此外, 筆者認為目前阿里巴巴的估值, 仍未完全反映即將盈利的阿里雲業務、東南亞的電商Lazada 業務 (與Sea Limited 並列龍頭位置)。

問: 阿里巴巴是平是貴? 
估值方面筆者早前已有多篇文章提及。
目前「歷史市盈率P/E」為 32倍 (已成過去), 
更具參考性的「預測市盈率 P/E」, 2021/03 約26倍, 2022/03 約21倍, 2023/03約17倍, 2024/03約13倍
目前已是2021/03年度的尾聲, 所以2021/03 (展望3個月)及2022/03(展望1年)的估值同樣重要。
科網股龍頭此P/E 是平是貴, 自己衡量。

問: 近日接連螞蟻上市失敗、反壟斷法、社區團購等, 中央是否正在打壓巴巴?
筆者個人唔覺得中央是特別打壓巴巴

1) 螞蟻上市方面,的確在無保證金情況下放貸,有機會造成金融系統性風險、另一個金融風暴。螞蟻在上市前剎停, 總比上市一段時間後整頓要好。

只是因為螞蟻在金融科技、數碼支付上行得最前、第一間分拆上市,所以看似巴巴最大影響,但其實騰訊 & 平保同樣有金融科技業務, 同樣有影響。

需要注意, 數碼支付「值錢」的地方, 是像Visa / Paypal 從交易中收取手續費, 這樣才配得上30倍P/E。如果是用金融科技平台放貸套利, 在保證金的情況下, 這業務像銀行, 只值 0 - 2倍 P/B。

2) 社區團購方面,其實對巴巴影響不大,對美團 & 拼多多影響更大。

3) 反壟斷方面,騰訊比阿里插針更廣、更闊、更多收購/投資壯大自身業務。其實騰訊與阿里同受影響,美團亦會受影響。

4) 此外,其實騰訊的遊戲業務同樣面對監管,過去幾年由 i) 限制遊玩時數防止沉迷、ii) 限制未成年人充值上限、現在又到 iii) 為遊戲標籤年齡限制。
雖然看似打壓一間企業,但其實小童沉迷遊戲問題的確要處理。一間企業健康、長遠、持續的發展才是最重要。

5) 最近反壟斷亦有報導關於科技巨企掌握太多流量,影響私隱。其實,騰訊比巴巴掌握更多、各方面的流量。

中央真的只針對巴巴?要打壓科技巨企?
筆者並不認為。

在中國, 企業面對的最大風險就是政治/政策風險, 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在Learning Finance Youtube Channel中Auditor也多次提及這是投資中國需要注意的事情。

但中央是否真的想摧毀一間企業? 當然不是, 中央只是想企業在更多的監管下去賺錢、去成長。
這些企業與市民的生活、中國的經濟掛勾, 中國想要經濟繼續急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 必定會扶持這些企業繼續成長 -- 只是在中央的監管下成長。


以上純粹筆者個人觀點, 不含任何投資建議。

2020年12月14日星期一

從15%年報酬反思選股 -- 你投資的股票能否10年漲4倍?

兩種投資者
筆者認為重視資產增值的長線投資者大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散戶投資者, 投資指數ETF (如90% VT + 10%環球債券) 賺取市場報酬是最佳的選擇。
如果想要自行選股的話, 50%資產投資指數ETF, 另外50%資產投資5-10隻個股, 是較佳的選擇。
簡單投資指數ETF, 只要及早投資, 已足夠讓你達致財務自由, 過上豐足的退休生活。

第二種筆者稱為「追求成為卓越投資者」的投資者, 目標是持續打羸大盤, 取得超優績效。
卓越投資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成本、不斷學習和進步、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好選股、估值、資產配置、管理好風險、有優秀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擅長第二層思考、有超強的耐性和持股信心、能對抗自己及群眾的心理因素、亦需要有性格的配合。
「卓越投資者」應是大部份投資者追求的目標, 然而卻很難做到, 亦很少人持續地做到, 所以筆者稱之為「追求成為卓越投資者」的投資者。

卓越投資者回報的合理預期
怎樣的年回報才是卓越投資者的合理指標? 筆者認為是長遠達到15%的年率化回報
投資者需要對回報有「合理預期」, 過高的目標不但難以達到, 亦可能令投資者承擔過多的風險
股票市場報酬一般為7-8%, 15%的年回報變相是取得兩倍的市場報酬
(註: 長遠15%的年回報, 可以是Y +30%, Y+1 -5%, Y+2 +10%, Y+3 -2%, ....) 
巴菲特是史上最出色的投資者, 連續50年取得約20%的年率化回報, 相等於取得9,100倍的回報。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是另一位最出色的投資者之一, 管理的麥哲倫基金取得29%的年率化回報, 但只維持了13年就退休, 無人知曉這驚人的成績能否同樣持續50年勝過巴菲特。

15%的年回報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72法則, 大約每5年可以將本金Doubled
假設一位20歲年輕人投資$10萬, 之後不再儲蓄, 持續取得15%的年回報, 65歲退休時回報為$5,387萬, 資產增值了538倍;
假設另一人40歲才開始投資$40萬, 之後不再儲蓄, 同樣取得15%年回報, 65歲退休時回報為$1,316萬, 資產只增值了32.9倍
這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 複利的力量, 也說明了為何黃金10年 (大學畢業後的10年)的儲蓄如此重要。

從15%年回報反思選股
上述都是99.99%投資者都認知的BB班知識。接下來才是筆者想要帶出的重點:
今年不少投資者如果有在3月-4月買入美股, 可能都輕易取得亮麗的回報, 甚至會有一個錯覺 —— 投資賺錢太容易了、要跑羸巴菲特的20%回報太容易了、巴菲特不怎麼厲害, ....

然而, 事實上, 要持續取得15%的年回報非常困難。如何做到, 或許是每個追求卓越的投資者時刻要思考的問題。
15%的回報不是指手上的股票取得15%回報, 而是手上的所有可投資資產 (包括股票、債券、現金等)持續取得15%的回報, 並且最好維持到你無法再投資的那一刻 (巴菲特90歲仍然在投資)。

換言之, 個股的年回報要至少15%以上, 最好20%以上, 才能令整個投資組合持續取得15%以上的回報。 怎樣具體化15%回報的概念? 就是這隻個股5年左右可以翻倍, 10年左右可以漲4倍 —— 它必需是一隻倍升股, 而且還應該是10年內可成為4倍股, 更好的是15年成為8倍股, 20年成為16倍股!這樣你才不用常常換馬, 去尋找下一隻優質股。

這樣的企業, 不但要有持續強大的護城河, 還應該要有15%, 甚至20%的ROE, 並且每年的營收最好保持15%的增長, 有強大的自由現金流

現在, 不妨審視一下你的投資組合, 你重倉的個股未來5年有潛力倍升嗎? 未來10年有潛力漲4倍嗎? 確定性有多高呢? (緊記: 投資不是投機)
亦可以看一下過去的歷史, 你重倉的個股過去5年有無倍升? 過去10年有無漲4倍?

尋找這些優質股不容易,要尋找估值合理、甚至估值偏低的優質股更不容易。一旦找到就應重錘出擊、悉心呵護、保持耐性、長期持有分享企業成長的成果。

2020年12月2日星期三

重整投資組合 - 減持舊經濟股 & 首次買入京東(JD)

筆者近兩個月心中一直有些疑問:

1) 美股市場中部份未有盈利的科網股、特別是電動車股熱炒, 但傳統優質科技股 (FAAMG)的估值仍在合理水平, 到底股市是否過熱?

2) 香港傳統經濟股 (收租股、銀行股等) 是否 undervalued stock? 還是現價已合理反映它們的情況?

3) 一些大型科技股如電商股阿里巴巴, 社交平台Facebook, 過去被認為是進取、風險的投資, 但會否成為新時代的「防守股」? 即護城河強大到即使在疫情下仍然可以保持收入、甚至增長, 反觀一些傳統防守股(如收租股REIT) 則會在疫情下、旅遊業低迷時大受影響?

早幾日筆者從頭到尾看一次Howard Marks在 13/10/2020 最新的Memo (按此), 對上述疑問有了更堅定的看法:
1. 美股股市大升最大主因是源自極低利率
當利率極低, 被認為risk-free的國債息率下降至接近0%時, 市場對股市的預期報酬由以往的7-8% 下降至5-6%, 股市大升是合理。不是經濟與股市脫勾的奇怪現象。

2. 現時情況與科技泡沫爆破年代不同, 傳統科技優質股 (FAAMG) 的護城河非常強大, 而且有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它們在低利率下值得較高的估值, 現價(~30倍PE) 是合理
(註: 不過對於一些未有盈利的二三線科技股/電動車股, 我是有保留的, 情況有如科技泡沫爆破時代, 只要你的「故事」說得夠動聽, 市場就給予你80倍的PE, 現在未有盈利股的PE是無限大)

3.  現時一些傳統經濟股 (如銀行股、收租股、零售股等) 現價是合理。因為它們比起 FAAMG的uncertainty的確更大, 更受疫情的不確定性影響, 所以需要給予較低估值。
(註: 以香港的收租股為例, 現時出現第4波疫情, 將來會唔會有第5波? 疫情在2021年年中可否完結? 還是要等到2021年年底? 疫情完結後自由行會否恢復? 大型商場租金能否重回2018年的水平?)

再加上筆者個人的一些看法:
4.  過去9個月組合+37%的回報主要是由只佔一半的科技股/優質股貢獻, 傳統經濟股的賬面虧損反而持續拖垮了組合的回報

5. 筆者不缺收息股提供的現金流
筆者仍然年輕, 有穩定工作, 加上IB容許現金是負數, 筆者連槓桿的成本(即利息)也不用支付, 可以直接負現金。對筆者來說, 資產的平穩增值能力是首要考慮

6. 電商平台有「線上收租股」的概念。
收租股如新地、REIT過往被認為是優質「防守股」的原因, 是經營成本低, 只需提供地方, 就能持續穩定地收租, 生意好壞都要交租。而疫情與社會事件打破了這個傳統觀念 —— 商場可以完全停頓, 改為網上消費, 大型零售品牌可以結業, 自由行可能不再恢復, 即使商場的吉鋪有新租客進駐, 租金也可能大減, 兩三年內也無法回復以往輝煌的水平。

相較之下, 愈來愈多大小品牌改在網上銷售, 有更低的租金和倉儲成本, 疫情、city lockdown 也很難影響消費者的網上消費。阿里巴巴等電商股只提供一個平台, 就在每單交易中收取佣金, 猶如線上收租股。
並且傳統收租股有地域限制, 租戶會達上限, 沒有吉鋪就無法容納新租戶。而線上電商平台則沒有上限。愈多的商業客戶進駐, 電商平台就愈強大, 有愈大的護城河。

7. 減低非核心持股的比重
筆者曾多次提及自己有5隻最看好的港股及美股,而短期目標是將這10隻股擠身組合的10甲。換言之,筆者需要同時降低非核心持股的比重。

綜合以上原因,筆者趁者昨日(2/12)的空檔,組合做了以下調整:



京東(JD.US) (+) (買入價: $84.04USD)
首次買入,吸納作長線部署。筆者承認京東在物流上的部署非常厲害, 自營模式在利潤率上雖然遠不及阿里巴巴,但因著對產品質素有更大監管+物流優勢,筆者看好愈來愈多大品牌零售商會進駐京東平台作網上銷售,並使用京東的物流網絡進行發貨。換言之,筆者並非看好京東自己採購貨品再銷售的模式 (不過Amazon正是這模式), 因為經營成本大、利潤率低, 而是看好京東花了重資產在建立自己的平台及物流網絡後,吸引更多中高端的零售品牌進駐京東電商平台,讓京東可以像阿里巴巴般以平台管理人+物流身份,收取零售商的佣金,並透過B2B的京東數科 (有點像支付寶, 不過是企業版), 達致像阿里巴巴般的三重盈利 (平台佣金 + 物流收費 + 支付平台)

舉個例子, 如果想在網上購買一部昂貴的電視, 你會選擇京東還是淘寶? 我相信消費者會傾向選擇京東, 雖然定價較貴, 但質素比較有保證(避免是假貨)、送貨過程比較安心 (不會像淘寶般運送到屋企可能碎mon)。筆者相信中高端的產品, 京東會繼續搶佔阿里巴巴電商平台的市佔率。

所以如果看好中國的電商發展, 投資者應該同時投資 阿里巴巴 + 京東

有關京東的基本面分析, 可看此video:

有關京東的估值方法, 可參考Learning Finance 的DCF方法:


阿里巴巴 (BABA) (+) (增持價: $260.8 USD)
筆者上文如此看好京東, 甚至覺得京東會搶佔巴巴電商平台市佔率, 是否不再看好巴巴?
非也, 筆者更看好巴巴
京東的一大缺點就是經營成本大、利潤率極低。當然, 隨著經濟規模效應 (economies of scale), 利潤率有望持續提高, 這也是京東的潛力所在。
同時, 巴巴的低經營成本、高利潤率則是優點所在。儘管中高端市佔率有機會被京東搶佔, 但筆者仍相信隨著菜鳥物流愈趨成熟, 巴巴電商的經營模式能在中低端市場保持龍頭優勢、聯繫中小型商戶與消費者,作一隻「線上收租股」。
(註: 雖然巴巴的低端市場受拼多多(PDD)的威脅, 但筆者暫時仍然不會考慮PDD這種「去中介人」的經營模式, 有機會再討論)。

我相信中國的電商情況不會像美國般Amazon獨大, 而是巴巴與京東保持激烈競爭的情況

而巴巴的另一個最大潛力, 就是估值極高的雲計算服務
為何市場給予Amazon P/E >90倍的估值, 卻給予eBay 只有不足P/E 7倍的估值?
為何Windows 被Apple 嚴重搶佔市佔率的情況下, Microsoft可以仍然持續強勁增長並且有P/E 35倍的估值?
原因就是雲計算業務。 雲計算業務全球市佔率Amazon排名第一, Microsoft 第二, 阿里巴巴第三。在中國市佔率, 阿里巴巴排名第一, 大幅拋離其他競爭對手。
雲計算業務是需要初期投放大量資源, 但利潤率極高的業務, 也是中小企業數碼化所需要的服務。而巴巴的管理層預計雲計算業務在2021年開始虧轉盈

儘管巴巴在電商平台面臨激烈競爭, 但筆者相信巴巴在電商平台的低經營成本+高利潤率模式, 能維持一定的現金流和純利, 並著能憑著雲計算業務持續增長, 鞏固巴巴在中國科技股的龍頭地位。
有關巴巴的雲計算資料, 可參考:

有關巴巴與Amazon的比較, 可參考:

有關巴巴的估值, 可參考Learning Finance 的DCF model:

而筆者繼續增持巴巴的主因, 就是巴巴估值被大幅低估,筆者甚至找不到另一隻優質股有同樣的估值被大幅低估情況。當眾人(包括減持的馬雲)都唾棄巴巴時, 筆者願意繼續增持巴巴。

當將來巴巴的均值回歸, 或出現另一隻優質股估值被大幅低估時, 筆者不排除會減持巴巴作資產配置。

比亞迪 (1211.HK) (+) (增持價: $170.2)
掙紮並具風險的投資決定。筆者同樣看好電動車未來的發展, 想加大投資額, 在比較各電動車股的估值後, 選擇增持比亞迪。比亞迪現時的估值無疑是貴, 但相對於Tesla, 蔚來等卻是平。
比亞迪除了估值較平外, 其優勢是 i) 刀片電池技術, ii) 成熟的電動車技術, iii) 商用電動車龍頭, iv) 輔助駕駛技術 。

中國公布了2021-2035年的新能源汽車政策, 其中一個目標是2035年達到所有公用車輪實現全面電動化, 這正是比亞迪的強項。此外中國期望2035年電動車技術有國際競爭能力, 筆者不排除蔚來、小鵬汽車等電動車技術可以急起直追, 但我認為目前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 只有比亞迪。

比亞迪最新推出的豪華版電動車漢EV也是一個賣點, Tesla Model 3 的售價 (約$24萬RMB) 雖然極具競爭力, 但走平民化路線, 內在設計的確是一輪平民車。而比亞迪的漢EV售價相近, 但走豪華版路線, 我認為競爭力不比 Tesla 的Model 3 或 蔚來的 EC6 (約$36萬RMB)弱,甚至更勝一籌。

筆者亦期待將來比亞迪可以利用自身成熟技術的優勢,進一步擴展業務,與更多傳統車廠品牌有合作機會, 成為半個電動車顧問的角色。

必瘦站 (1830.HK) (-) (減持價: $3.58)
仍然看好在中、港、澳、海外的發展, 並認同男士美容是藍海市場。但始終非核心持股, 減持部份持股量。

中銀香港 (2388.HK) (-) (減持價: $24.8)
仍然是本地銀行股的最佳選擇, 但基於非核心持股, 減持部份。

新鴻基地產 (0016.HK) (-) (減持價: $103.3)
仍然是地產股 & 寫字樓 & 大型商場股的首選。但基於非核心持股, 減持部份。

置富房託 (0778.HK) (-) (沽清@ $6.94)
領展是更優質的房託股, 旗下資產價值不斷優化。在考慮同時減持領展 & 置富的時候,  筆者認為沽清置富、保留領展的持倉是更佳選擇。

國藥控股 (1099.HK)(+)(買入@$19.68)
極小注、半投機心態。中國目前有兩隻疫苗,已是臨床第III期測試, 國內已有近百萬人接種, 本月印尼也會開始為全民接種中國疫苗。這兩隻疫苗分別是國藥 & 科興。
在美國疫苗股被熱炒的時候, 中國疫苗股毫無起色, 而中國疫苗需求龐大, 會否是機會呢?
科興控股無法在股市上購入, 所以筆者最後考慮少量買入國藥。
(註: 真的是半投機心態, 並且極小注, 持股比例不足0.5%)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筆者個人投資操作,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